乌克兰前线战事正经历一场严峻考验,消耗战使得兵员损耗已达到历史高位。权威机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在今年7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当前俄乌冲突已成为21世纪最大规模的常规地面战役,双方总投入兵力超过150万,战线绵延超过1000公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言行近期显得愈发急躁,他先是抛出“中国人正在为俄罗斯作战”的说法,接着又将焦点直接转向了台湾地区。
乌克兰国防部在今年7月29日的战报显示,部分旅队缺编率已突破40%。前线的哈尔科夫、红军村等地,乌军兵员损失严重,防线频频告急。
战场风云急
俄军在历时超过500天的连续攻坚后,已于今年8月初完全控制了战略要地恰索夫亚尔全境。西方媒体报道称,乌军丧失该地已难以避免,并且在此地损失了7500人,4200座建筑物被俄军逐一清扫。恰索夫亚尔失守后,俄军迅速将攻势转向斯拉维扬斯克。
俄军远程火力全开,导弹袭击持续打击乌军指挥中心与补给线。尤其在今年8月2日晚,俄军导弹精准袭击了斯拉维扬斯克一处酒店,清除了集结于此的乌军与北约军官会议。这使得乌克兰军方高层的情绪愈发紧张。
无据指控引波澜
在军事压力之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视察哈尔科夫州前线后,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则声明,直接指控来自中国、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若干非洲国家的“雇佣兵”,正在俄方阵营中协助作战,目标是帮助俄罗斯对抗乌克兰军队。此言一出,立即在全球引发波澜。
巴基斯坦外交部迅速对此作出回应,在今年7月30日发表声明,强烈驳斥了这项“完全无根据的谣言”,并透露已就此事与乌方进行交涉,要求对方进行澄清。巴方还重申,始终支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俄乌冲突。中国外交部在今年8月初也重申,任何关于中国介入俄乌冲突的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中方坚持政治解决危机,反对外部势力渲染中国“军事卷入”。
国际红十字会与国际雇佣兵监管组织也未发现中国籍人员大规模介入俄乌战事的相关记录。今年8月,欧盟安全智库《欧洲安全观察》发布的最新调查同样显示,俄乌战场上并无中国正规军或大规模雇佣兵参与的确切证据。外界分析指出,乌克兰方面不断将中国议题推向前台,实际上是出于对美国上半年援乌减弱的担忧,希望通过渲染外部“威胁”来激发西方国家持续投入。
罕见访问触红线
除了雇佣兵指控,乌方还做出了一个罕见的决定。今年8月初,乌克兰首次自1993年以来,派遣了一支由9名成员组成的跨党派国会议员代表团,由乌克兰议员克尼亚日茨基领衔,对台湾地区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访问。这一举动,无疑触及了中方的敏感红线。
该代表团在访问期间与台湾当局高层多次会晤,并参加了名为“凯达格兰论坛”的活动。他们还参观了台湾的航空航天、智慧医疗等关键产业,企图深化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台湾当局对此表现出极高热情,台“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甚至强调,乌克兰与台湾在价值观上高度一致,尤其是在“民主自由”的理念上。台“外事部门”副主管吴志中也表示坚定支持乌克兰。
克尼亚日茨基在会面中表示,乌克兰因为中国对俄罗斯的军事支持而受到伤害,并担忧台湾地区可能也会面临类似的困境,因此乌方希望通过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所谓的“威权主义扩张”。中国政府一贯坚持“一中”政策,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与台湾地区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中方外交部发言人指出,乌克兰此举“严重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只会给乌克兰带来更大的外交压力。
困境外交的代价
乌克兰军队目前正面临多重压力,兵员损耗高企、战线拉长、预备队枯竭以及武器装备补充不足。俄军自今年夏季攻势以来持续推进,重要要地陆续失守。在西方援助减弱的背景下,乌克兰政府试图通过宣传和外交层面寻求突破。这种“台海—乌克兰联动”的现象,专家普遍认为,是外交博弈下的无奈之举。
然而,直接触碰中国红线的行动,风险极高。此前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在安理会发言中一再强调,国际社会应尽早采取切实行动,推动乌克兰问题的和平解决。乌方这些不理智的举措,不仅无助于冲突的解决,反而可能使局势更加复杂。分析指出,单靠信息战和外交联动难以改变战场被动局势,乌克兰若不能整合有限兵力,优化战略布局,未来局势恐怕仍将被动。
笔者以为
乌克兰在军事压力下,其外交策略显得愈发急躁。从抛出无据指控到触碰他国核心利益,这一系列动作并未带来预期效果。这些行动不仅未能缓解其燃眉之急,反而可能使其外交处境进一步复杂化。长远来看,理性看待对外关系,将重心转向更积极的交流,或许才是寻求转机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