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动摇政策意图逆转,中俄巴伊联合声明明确划下红线
9月20日,特朗普突然对阿富汗发出警告,点名要求归还美军曾经使用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同时还不忘提一句,这地方距离中国的核设施很近。
巴格拉姆这个名字在美军内部的份量,熟悉的人都清楚。2001年美军刚进阿富汗时,这个基地几乎是全战区的心脏,跑道能同时起降战略运输机和战斗机,机库里摆的都是F-16、AH-64、B-52这样的重型装备。可到了2021年,美军撤走时甚至连基地的电力系统都没来得及关妥,就直接交给阿富汗政府,再回来就意味着要从零搭起一整套战时配套。美国军方自己算过账,光是恢复基础设施就得拉来成百上千个工程兵、后勤和安全人员,这种成本不是打个电话就能解决的。
同样的情况换到俄罗斯在叙利亚的赫梅米姆基地对比,就能看得出差距。俄军掌控的基地是长期驻扎、设施维护到位,随时能支撑大规模空中作战。而美国在巴格拉姆的现状就像把老工厂撂了几年,设备锈了、人手没了,再开工就要大投入。这样的条件下硬要复用,结果多半是“钱和人都进去了,效率还不如当年”,对美军来说,这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再看特朗普把阿富汗和中国问题绑一起提的做法,很像是在给老朋友强调地理优势——巴格拉姆离中国西部边境的直线距离确实不远。但现实是,美军无论想空运装备还是保持情报覆盖,都得经过中亚这条物流线。美国曾在吉尔吉斯斯坦租过玛纳斯机场做中转,后来因为政治因素被关停,如今想再找类似支点,成本和难度比过去高得多。中亚各国近几年更倾向和中俄合作,美国在这片区域的可用资源正在变少,想象中的“地理优势”在实际操作上很难发挥全效。
阿富汗临时政府9月21日的反应也很直接——你撤的时候自己说不再回来,那现在就不要改口。对比过去政府的态度,能明显看出底气增加。包括跟邻国在边境管理、反武装组织方面的合作,已经有了稳定框架。这跟伊拉克不同,伊拉克政局长期摇摆,多次欢迎外部军事力量回流,而阿富汗如今在区域国家的支持下,反而在主动设限。比如巴基斯坦这几年在边境修设防御工事、加强检查站,就是为了避免再被阿富汗局势拖下水。这种背景下,美国想重返的阻力可不只是态度问题,更是现实网络和安全力量的问题。
在联合声明里,中俄巴伊的立场其实建立在过去几年已经启动的协同基础上。比如上合组织内部的反恐演习早就把阿富汗边境当成重点科目,情报交换都在闭环运作,这和美军当年独自主导的情形完全不同。美国要介入,意味着要打破现成的运作秩序,对已有成员来说,这等于在正常工作里横插一杠,没人愿意为了外部力量去重构流程。美国在非洲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当地多国联合维和行动运转顺畅,美国硬要加入主导,结果反而影响了效率,被迫退回顾问角色。
美军在阿富汗的20年经历,已经让军方内部很明白风险在哪里:战争成本持续上涨、民众支持度下降、盟友响应度不足。这些问题到现在还没解开。北约内部,法国和德国近几年更专心于欧洲防务,对阿富汗事务几乎不再派遣战斗力量。英国即使象征性参与行动,也是小规模情报和培训,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配合大规模部署。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算有意愿,多半也要单打独斗,战线压力比上一次还重。
阿富汗如今的局势虽然不算稳定,但已经有了可持续维持的安全框架。外力强行介入,只会让原本的平衡被破坏。极端势力一旦抓到机会复苏,可能会重新形成跨国网络,这种风险是所有周边国家都不愿看到的。美国在这种环境里贸然出兵,不只是和地区力量对着干,还可能刺激新一轮的军事与安全危机。
现在四国的联合声明,其实是在明确告诉美国——这个盘已经有人在维护,你进来等于推倒重来,成本极大又没人帮你分担。阿富汗对于美国来说,不再是可以任意调度的战区,而是一个已经建立起多方参与规则的区域。美国如果不调整思路,再去硬碰,很可能再次陷入泥潭。
美国的现实条件已经不允许它在阿富汗再走一遍老路,财政、人力和信誉都不足以支撑高消耗的行动。地区的合作框架和实际控制力在不断强化,这种趋势对任何想单边行事的力量来说都是天花板。阿富汗的主导权正在由外部干预转向多方协作,美国就算想插手,也得面临一个比过去更复杂、更难撼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