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炮火还在响,特朗普却嚷嚷着要"结束战争"。这老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表面上看是反战,实际上心思早就飞到太平洋那边了。
2017年那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把话说明白了,中国被提及33次,俄罗斯才25次。这数字有意思得很,明明俄罗斯当时在叙利亚、乌克兰跟美国干得热火朝天,可华盛顿真正盯着的还是咱们。
战略重心大挪移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冷战那会儿,欧洲是美国的心头肉,现在不一样了。拜登和特朗普两个老头虽然啥都要吵一架,但在"印太战略"这事上倒是出奇地一致。
说白了,美国现在就是分身乏术。全世界17万多美军撒得到处都是,140多个国家都有他们的兵。听起来威风,实际上就是摊子铺得太大,顾此失彼。
俄乌这场仗打到现在,美国越来越觉得不对劲。欧洲人现在更依赖他们了,这本来应该是好事,可美国心里明白,真正的威胁不在那儿。14亿人口的大国在稳步发展,那才是让他们睡不着觉的事。
军火商倒是乐得合不拢嘴。乌克兰成了他们的活广告牌,新式武器轮番上阵。可政客们心里有数,亚太那边才是未来最大的买卖。
特朗普老是说要"结束战争",这话听着像是为了和平,实际上是想腾出手来对付更重要的对手。华盛顿那帮人心里门儿清,俄罗斯再怎么折腾,也就是个地区强国,真正能挑战美国老大地位的,只有一个。
印太战略全面铺开
从2017年特朗普第一次提"印太"这个概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当初听起来挺新鲜,现在回头看,这就是个针对性极强的包围圈。
美国这套组合拳打得挺狠。军事上搞"分布式前沿部署",听起来很专业,说人话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免得被一锅端。
更绝的是拉帮结派。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升级成首脑级别,美英澳搞"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美日韩、美日澳、美日菲各种三边机制。这张网越织越密,目标很明确。
经济上的招数更损。2022年搞出个"印太经济框架",听名字挺好听,实际上就是想踢开某个大国另起炉灶。14个国家跟着美国玩,占全球GDP的40%。
这个框架有四大支柱:贸易、供应链、清洁经济、公平经济。每个词都很漂亮,可仔细一琢磨,"供应链弹性"不就是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吗?"公平贸易"不就是美国一直抱怨的"不平等"吗?
美国的算盘打得精。想让东南亚国家在关键产品和矿物资源上跟中国脱钩,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可问题是,东盟七国里有好几个都深度依赖中国市场,让他们选边站队,这事儿没那么容易。
更搞笑的是,美国国会都没给拜登谈判贸易协定的权力。这个框架连法律约束力都没有,全靠大家自觉。拜登为了避免在国会过不了关,干脆就不提交审批了。
北约也要插一脚亚太事务。这帮欧洲人本来跟亚洲八竿子打不着,现在也要来凑热闹。美国的意思很明显,想把欧洲那套集体防务模式复制到亚太来。
两党难得有共识
美国政治现在撕裂得厉害,民主党和共和党除了对华强硬,别的啥都要吵。这种跨党派的一致性,在当今美国政治生态下实在难得。
2017年那份报告就是个分水岭。特朗普当时说"世界进入了大国竞争的新时代",这话成了美国两党的共同认知。拜登上台后虽然调整了手段,但方向没变。
国会里的表现更明显。众议院专门成立了"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共和党民主党难得团结一心,就为了对付中国。这种跨党派合作在别的议题上根本看不到。
当然,这种共识也不是铁板一块。去年11月中美元首会晤之后,民主党里有些人开始觉得应该缓和一下关系。可共和党那边还是一如既往的强硬,两党在具体手段上开始有分歧。
但说到底,分歧只是手段问题,对中国威胁的基本判断还是一致的。美国政界现在有个"政治正确",就是对华必须强硬,谁要是显得软弱,政治生涯基本就完了。
这种认知固化已经超出了理性分析的范围,带着明显的情绪色彩。美国担心的不是中国做了什么,而是中国的存在本身。一个非西方国家能发展到这个程度,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实力对比在变化
十年前中美关系虽然也有摩擦,但总体还算和谐。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两国已经进入了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让美国头疼不已。2023年中国稀土开采量25万吨,占全球大头。内蒙古白云鄂博、四川凉山这些地方,美国人想绕都绕不开。
更要命的是,中国稀土磁体占全球产量90%以上。美国想搞"去中国化",可离了这些东西,他们的高科技产业就得停摆。
美国也不是没试过自力更生。2008年重新开发加州的帕斯山矿,投了16亿美元,结果2015年就破产了。竞争不过中国产品,市场规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过中国也有软肋。日本在稀土专利技术上卡得死死的,中国企业要想出口高端磁材,得交给日本人三成的专利费。这钱交得憋屈,可又不能不交。
《中国制造2025》虽然被美国人搞得不敢公开提了,可换汤不换药,"新质生产力"这个新概念接着干。260多项具体目标,86%都实现了,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更是远超预期。
美国看到这成绩单能不急吗?他们也想搞产业升级,可哪有那么容易。中国这边集中力量办大事,效率摆在那儿。
全球南方国家也成了新战场。巴西今年办气候大会,南非主办G20峰会,这些平台都是争夺影响力的地方。发展中国家手里有关键矿产资源,谁能拉拢他们,谁就占主动。
中俄合作更是让美国如鲠在喉。俄乌冲突逼得普京"向东看",中俄经济一绑定,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美国最怕的就是有人能挑战他们建立的国际体系。
美国的遏制政策效果也在打折扣。中国可以把产品转向欧洲和东亚,可以刺激国内消费,可以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应对手段越来越多,韧性也越来越强。
说到底,这轮较量已经不完全看美国脸色了。中国有自己的发展逻辑,不会因为外部压力就停下脚步。这种战略定力背后,是对自己道路的自信。
当然,这种竞争对双方都是挑战。美国过度遏制可能伤到自己,中国也得在压力下保持发展势头。可不管怎样,这场较量已经开始了,结果将决定未来几十年的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