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上空的新棋局
近日,一则由美国媒体《军事观察》在8月13日传出的消息,引起了各方关注:8月12日,印度尼西亚空军的首架阵风战斗机在法国达索公司的生产线上顺利下线,其编号为T-0301。这一事件,无疑宣告了印尼战机采购十载长跑的一个阶段性落定。
此前,在今年5月举行的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装备的歼-10CE战斗机凭借其霹雳-15导弹,成功击落印度三架阵风战机,这一战果震惊了国际。消息传至印尼,国内舆论沸腾,社交媒体上甚至有呼声,要求政府取消阵风订单,转向采购中国战机。印尼国防部副部长道凡托也公开表示,正审慎评估歼-10CE的采购可能,特别提到其在超视距作战能力和成本效益方面的突出表现。
表面上看来,印尼似乎“虚晃一枪”,嘴上探讨歼-10,最终却接收了阵风。然而,这并非简单的转向,而是印尼在一个充满地缘政治挑战的复杂棋局中,经过精密算计后做出的一个平衡选择。印尼空军的现代化之路,本身就是一部“大国博弈”的生动记录。
求购西方,屡遭碰壁
印尼在寻求新一代战斗机的过程中,首选目标曾是俄罗斯的苏-35。早在2015年,印尼就表现出对这款“4++代”重型战机的浓厚兴趣。它兼顾空战与对地攻击能力,对印尼这样拥有广袤群岛领土的国家而言,战略价值显著。双方在2018年正式签署了采购11架苏-35的合同,总金额在11.4亿至20亿美元之间,印尼一度有望成为东南亚地区首个装备苏-35的国家。
然而,美国旋即施压。华盛顿启动了《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威胁对任何参与俄罗斯武器采购的国家实施金融制裁。面对美国的经济“大棒”,本就财政吃紧的印尼,最终只能被迫放弃这笔交易,无奈撕毁合同。这让印尼深刻体会到,在大国意志面前,单纯的武器采购往往伴随着意想不到的政治代价。
苏-35的泡汤,迫使印尼将目光投向了美国最先进的五代机F-35。毕竟,其隐身能力和信息战水平在全球领先,新加坡等地区国家都已经下单。印尼希望借此提升在南海复杂空域的感知和对抗能力。然而,美国并未将印尼视为亲密盟友,以“技术保密”为由,直接拒绝了F-35的出售请求。
美方转而提出提供二手F-16或F-15EX等型号,这些旧式战机在性能上已无法满足印尼应对地区空中威胁的升级需求,甚至比新加坡的F-15SG都有差距。美国这种“只卖整机不教技术”的傲慢姿态,加上F-35高达1.5亿美元的单价以及巨额的后续维护费用,使得印尼对其心灰意冷,开始寻求其他选项。
歼-10的诱惑与门槛
中国歼-10CE战斗机,无疑在性能上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它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光电瞄准系统,能够挂载PL-10格斗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性能参数与阵风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更具吸引力的是,歼-10CE的单价仅为阵风的三分之一,大约在5000万至6000万美元之间,这对于军费紧张的印尼来说,极具吸引力。
中方在军售谈判中展现了充分的诚意,主动提出提供全面的技术培训和后勤保障,甚至愿意协助印尼建立歼-10的维护体系。如果印尼采购歼-10,省下的资金甚至可以用于增购护卫舰,整体提升国防力量。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印尼空军的现状是,装备了包括美制F-16、俄制苏-30以及韩制T-50在内的多种型号战机,其维护保障体系已经相当复杂,可以说“乱成一锅粥”。如果再引入全新的歼-10体系,印尼需要重新建立一套独立的备件库存、训练体系和弹药供应网络。这意味着数年的人员培训周期,以及不同军事体系之间数据链兼容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和操作难题。
阵风何以胜出
在印尼几番求购受挫后,法国达索公司带着阵风战斗机适时介入。2022年2月10日,印尼与法国签署了一份价值81亿美元的合同,购买42架阵风F4标准型战机。今年5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印尼期间,又追加了24架的订单,使总采购量达到66架,总金额超过110亿至120亿美元。
阵风战机之所以能在这场“三国杀”中脱颖而出,其“全能性”是重要考量。这款战机被法国军队誉为“全能战机”,能发射“流星”超视距导弹,携带“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甚至具备在航母上起降的能力。对印尼这样需要兼顾国土防空、南海巡逻、反舰作战等多重需求的群岛国家而言,这种“一机多用”的特性意味着极高的效率和成本效益。
更让印尼心动的是法国所展现的“诚意”。达索公司不仅承诺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印尼本土,允许印尼参与部分零部件的组装,还提供全面的飞行员培训和基地扩建服务。例如,法国同意在雅加达附近设立一个阵风维护中心,由法国工程师亲身指导印尼技术人员进行发动机和雷达系统的维修。这种“保姆式”的服务模式,与美国“只卖整机不教技术”的傲慢形成鲜明对比。印尼空军司令哈尔约诺曾公开表示:“法国人不仅卖飞机,还教我们怎么用飞机,这种合作才是可持续的。”
经济考量同样重要。尽管阵风的单价接近2亿美元,远高于歼-10,但法国提供了灵活的支付方案。除了低息贷款,还允许印尼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用棕榈油、煤炭等资源抵扣部分货款。合同甚至规定印尼可以分三期付款,首笔25亿美元的款项推迟了两年才支付。印尼甚至成功拉来卡塔尔财团做担保,将部分付款压力转移给第三方。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操作,展现了印尼在国际军火市场中的谈判手腕。
平衡策略,印尼智慧
印尼最终选择阵风,背后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地缘政治算计。作为一个在南海问题上有着自身诉求的国家,印尼既要提防某些地区大国的潜在影响力扩张,又需避免对任何一方过度依赖。2025年印巴空战中歼-10CE的突出表现,一度在印尼国内引发了“退阵风、购歼-10”的呼声。然而,印尼军方高层深知,如果真的采购歼-10,则意味着在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对抗中,印尼面临选边站队的风险,这与其长期奉行的“积极中立”政策格格不入。
法国,恰恰成为了印尼实施“战略平衡”策略的关键支点。马克龙政府在军售谈判中避免提出任何政治附加条件,反而公开支持印尼在南海问题上的“主权主张”。今年5月马克龙访问印尼时,他明确强调“法国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南海现状的行为”,这一表态让印尼找到了具有“战略伙伴”潜力的国家。法国甚至进一步通过核能合作,计划在爪哇岛建设两座核电站,试图以能源合作为纽带,进一步绑定军事关系。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让印尼难以拒绝。
反观中国,虽然歼-10CE在技术上不输阵风,甚至雷达和电子战能力更优,但中国军售一贯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印尼国防部长普拉博沃曾暗示:“中国的军售条件太‘干净’,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支持,这让我们在国际博弈中缺乏筹码。”印尼需要的不仅是武器本身,还有随之而来的“政治背书”。
印尼的战略目标是维持“战略平衡”。采购法国阵风,既能获得先进装备,又可深化与欧盟的关系。同时,保留美制装备(如美国通过《东南亚海事安全倡议》提供的反潜机和巡逻艇,以及对F-16机队的升级承诺),确保了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则保障了其资源供应和投资来源。此外,印尼还与韩国合作开发KF-21五代机,以期获取部分隐身技术,发展自身航空工业。这种“脚踏多只船”的多元化策略,虽然执行起来耗费精力,但确保了印尼在复杂国际局势中左右逢源,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利益。
结语
当今年8月12日,印尼首架阵风战斗机在法国达索公司下线,机身编号T-0301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光泽。这架即将部署在马六甲海峡附近的战机,不单是印尼航空力量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更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鲜活例证。印尼用十年时间,从苏-35到F-35,再到歼-10和阵风,演绎了一场复杂的军购大戏。它直接呈现了一个事实: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选择武器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考量,而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与精密的地缘政治计算。中国虽然暂时失去了印尼的战斗机订单,但歼-10在实战中的表现,已经为自身赢得了声誉。或许未来,当阵风的维护成本变得难以承受,或者美国再次在武器转让上设置障碍时,中国军工的机会也许会再次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