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贵州遵义仁怀市一家新开的理发店,用“最高发院”作为店名,却因名字中暗藏“最高”二字引发网友集体质疑。更令人咋舌的是,招牌下方还配有一行小字——“处理人民的头等大事”。这一看似“巧妙”的命名,最终以市监局介入、招牌被拆除告终。这场闹剧背后,不仅是商家对“蹭热点”的尝试,更暴露了商业创意与法律底线之间的模糊地带。
从法律角度看,“最高发院”显然触碰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红线。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名称不得使用党政军机关的名称、简称或特定称谓,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或造成公众误解。而“最高”二字,与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存在谐音关联,极易引发公众对权力机构的联想。江苏天察律师事务所徐驰律师指出,这种命名行为既构成对司法机关名称的不当使用,又可能误导消费者认为店铺与官方存在特殊关联,属于典型的“擦边球”操作。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命名方式并非个例。近年来,“法院理发店”“检察院奶茶店”等“谐音梗”层出不穷,商家试图通过“反差感”吸引眼球。但这类行为不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更可能因侵犯公众对权威机构的信任而引发负面舆情。河北新业律师事务所王尹律师直言:“企业名称是商业活动的‘门面’,但绝不能成为挑战法律和道德的工具。”市监部门的快速反应,正是对这一原则的明确表态。
从社会反响来看,网友的质疑声远超“幽默调侃”。有人认为,“最高发院”是对司法严肃性的轻慢,甚至可能影响公共秩序;也有人批评商家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为了流量不惜触碰底线。一位网友评论道:“理发店可以叫‘剪艺人生’‘发丝天堂’,但‘最高发院’听起来更像是在玩火。”这种争议背后,折射出公众对商业创新边界的集体焦虑:商家可以追求创意,但绝不能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发生后,涉事店铺并未表现出“死不悔改”的态度,而是主动拆除招牌,并公开请求网友帮忙取名。这种“认错态度”或许能缓解部分舆论压力,但并不能掩盖其行为本身的违法性。正如徐驰律师所言:“创意不能突破法律底线,商家必须明白,任何‘擦边球’都可能带来远超预期的风险。”
这场“最高发院”事件,表面上是商家的一次失败营销,实则是商业社会中“底线思维”的又一次警示。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通过“谐音梗”“反差感”博取关注时,他们需要记住:企业的生命力不在于名字的“新奇”,而在于服务的质量、品牌的信誉和对法律的敬畏。市监部门的及时介入,不仅是对单一违规行为的纠正,更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提醒——商业创新可以天马行空,但必须脚踏实地,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