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坐镇后方指挥,为何赵光义输得一塌糊涂,毛主席却很成功?
曹彬
公元986年正月,宋朝边镇雄州和岳州等几位官员相继向朝廷上表,请求趁着辽国内政混乱之机,发动北伐,重新夺回燕云十六州,他们的建议很快就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批准。
正月二十一日,赵光义命集结好的约三十万大军兵分三路,进讨辽国。东路军由曹彬率领,与米信等同出雄州,直取新城、涿州;中路军由田重进率领,自定州北上,出飞狐口攻击辽国。
西路军由潘美率领,与中路军会合后挥兵东进,从北面会攻幽州。此次征辽,大宋精锐尽出,赵光义把自七年前幽州之败以来休养生息、不断储备的全部家底都押上了,此战成败关系重大。
出征前,宋太宗赵光义召集三路大军主帅,下达了此次征辽的最高军事机密,他的旨意是,希望此次大兵团协同作战,分主次攻击,把辽军死死地锁在燕云十六州之间,逐个歼灭。
赵光义要他们吸取上次征辽的教训,不能蛮干直取幽州,而是在攻击幽州之前,先把其他十五州都打下来,最后再拿下幽州。因此,赵光义要曹彬部对幽州围而不攻,困死辽军在幽州城里。
另两路大军则直取山后九州,完全拆除幽州外翼,等到辽军顾此失彼,再由三路大军聚集在幽州城下收拾辽军,到那时,必定是宋军可以完胜。紧接着,赵光义还细化了分兵派将的安排。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三路大军出征,对此次出征,赵光义认为自己算无遗策,整个部署极为精细,慎之又慎,因此,他对此次征辽抱着必胜的信心,在京师静待前线捷报。
赵光义
此次出征,前面几个小仗的确打得很漂亮,形势一片大好,山后九州得其四。谁知道呢,偏偏山前的曹彬出了意外:竟然让辽军少量骑兵把自己的粮道给劫了,曹彬部只好从涿州后撤至雄州。
这么一来,辽国幽州压力顿解,宋军方面整个战局形势急转直下,把宋军被各个击破的大好机会拱手送给了辽军。于是,赵光义不断发出命令,指挥前线大军作战,结果,宋军全军惨败。
最终,掰开宋军惨败的真相,才知道,酿成宋军惨败的根源不是前线将领太废物,而是宋太宗赵光义坐镇后方指挥前线军队,前线战局瞬息万变,不输得一塌糊涂才怪!
960年后,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9月,我军两淮失守,身为华东战区最高军事主官的陈毅心情非常沉重。部队士气低落,很多干部战士指责上级没有指挥好作战,整个局势出现进一步恶化。
陈毅和华中分局领导人一再反思,总结教训。尤其是陈毅,他主动承担责任,努力促成领导班子团结,鼓舞士气,而不相互埋怨和指责。两淮失利让陈毅等人认识到,集中兵力才能扭转局面。
对于下一步的行动,华中野战军领导人建议,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攻下宿迁,得手后再向西扩大战果。陈毅对此建议表示同意,并致电中央主张,华野和山野合并指挥,获毛主席批准。
毛主席非常关切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指出,联合作战的第一仗必须打胜。并指示,先打弱敌中央军,且必须集中兵力打一个敌人。陈毅把华野、山野商议后的作战决定报告毛主席。
毛主席
毛主席复电表示,部署甚好,望坚决执行。但正准备实施作战计划时,情况突然发生变化。鲁中、鲁南和胶东战区作战情况都很不理想,还暴露出军队内部的“山头主义倾向”等问题。
尤其是鲁南告急,打乱了陈毅此前制定的联合作战计划,权衡之下,陈毅决定率山野主力回援。听到这消息,华野领导人也急了,如果山野要走,华野将陷入更大的困难,提出反对意见。
但陈毅仍然准备北上回援,无法统一意见,双方都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复电,山野必须留下适当力量于现地区,待粟裕谭震林部歼灭74师东进部队后,再北上与该部会合向淮海进攻。
三天后,陈毅再电中央,表示要带华野主力一同回鲁南作战。毛主席收到电报,颇为不满,当即复电责问陈毅,请他对各方利害分析之后再报告中央,这才促使陈毅暂缓回鲁南的打算。
毛主席接到报告,当天回电表示,希望陈毅集中山野、华野全力歼灭东进之敌,再收复运西,力争在两至三个月内歼灭薛岳部七到十个旅,这样就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做好准备出动中原。
毛主席还特意强调,山野和华野联合作战,要在陈毅领导下,具体战役交给粟裕负责。在毛主席的努力促成下,山野和华野的联合作战终于定型,对后面扭转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我军于12月取得盐城大捷,接着又取得了宿北战役的胜利,共计歼敌2万6千多人。毛主席致电祝贺,并要求对一切有功将士传令嘉奖。
毛主席坐镇后方陕北,对前线的指挥却获得巨大成功,原因是毛主席借助电报、电话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对前线战局洞若观火、体察入微,更重要的是他有无人能及的超前战略眼光,又给前线将领以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这就是赵光义坐镇后方指挥输得一塌糊涂,而毛主席坐镇后方指挥却很成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