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国保守派名嘴查理·柯克遭枪击几个小时后,一条惊人的说法在社交平台上疯传——以色列干的? 摩萨德动手了? 连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都坐不住了,直接怒斥:这简直是疯了! 他甚至反问:“难道以色列还能改变月球轨道? ”这事听着像电影桥段,但背后却牵出一段段历史旧恨、网络谣言和现实政治的激烈碰撞。 一个美国人的枪击案,怎么突然扯上了以色列? 真相到底是什么?
2025年9月11日,美国知名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在犹他州遭遇枪击,现场视频和媒体报道迅速刷屏。 执法部门很快锁定嫌疑人——22岁的本地男子泰勒·罗宾逊。 调查仍在进行,动机尚未公布。
案发几小时内,X平台(原推特)上突然冒出大量阴谋论帖子,声称这起事件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策划的“定点清除”。 这些言论没有任何证据支撑,却在特定圈层中快速扩散。
有人翻出柯克几个月前的一次言论,他曾公开质疑摩萨德与杰弗里·爱泼斯坦案之间的关联,还暗示以色列情报部门在美国政界有“深度渗透”。 这番话当时就引发争议,现在却被当成“报复”的“证据”。
另一些人注意到,柯克遇袭后,一些以色列政客在社交媒体上反应异常迅速,有人刚出事就发悼文,被阴谋论者解读为“早就知道”。 这种时间上的巧合被刻意放大,成为“幕后黑手”的“铁证”。
一个名为“Greatest NOTICER”的X平台账号直接发文:“查理·柯克被犹太人暗杀了。 ”这个用户名明显影射新纳粹口号“Greatest Nation”,账号内容长期充斥极端言论。 其发言并非个例,而是某种仇恨情绪的公开宣泄。
播客主持人瑞安·马塔也发帖质问:“现在谁还不相信是摩萨德干的?”这类言论虽无事实依据,但在算法助推下进入更多用户视野,形成信息闭环。 质疑声越强,传播力反而越大。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9月13日接受美国Newsmax电视台采访时,情绪激动地回应。 他说:“这简直荒谬至极。 ”他还讽刺道:“难道以色列还改变了月球轨道,推动了太阳运转? 什么话都敢说。 ”
他强调,这种指控不是简单的误解,而是根深蒂固的反犹仇恨的现代翻版。几个世纪以来,犹太人一直被污名化。 中世纪时,欧洲人说犹太人往井里投毒,导致瘟疫。 还有“血祭诽谤”,说犹太人用基督教儿童的血做宗教仪式。
纳粹时期,这种谎言升级为“犹太人传播害虫和疾病”,成为大屠杀的舆论铺垫。 每一次有人相信这些谣言,都成了更大屠杀的前奏。 今天这些“以色列刺杀柯克”的说法,不过是老套路换了个新包装。
当人们对犹太人、对以色列充满仇恨时,就会失去底线,编造出最离谱的故事。 这种仇恨不会停留在言论上,最终会导向暴力。 这种思维模式极其危险,不仅伤害犹太人,也威胁整个社会的理性基础。
内塔尼亚胡表达了对柯克的深切哀悼。 他说:“我愿向这位伟人告别。 ”他称柯克是言论自由、辩论自由和自由本身的坚定捍卫者。
几周前他曾亲自打电话邀请柯克访问以色列,对方答应了,两人正准备商定具体时间,可惜再也无法实现。 这段未完成的约定让他语气低沉。
他当着镜头朗读了柯克在今年5月写给他的一封信。 信中写道:“作为一名基督徒,我最大的喜悦之一就是为以色列发声,并团结各方力量捍卫犹太-基督教文明。 ”这句话让内塔尼亚胡声音哽咽。
柯克始终在国际社会对以色列批评声浪高涨时,站出来为其辩护。 这种支持极为珍贵。 他的遭遇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现实:那些敢于为自由发声的人,正面临越来越大的人身威胁。
他们试图扼杀民主,压制言论自由,甚至杀害像查理这样的人。 柯克从不使用暴力,而是用事实和逻辑辩论。 这正是他立场的可贵之处。
那些口口声声喊着“人权”“和平”的人,却在实际行动中践踏最基本的生存权。 他们企图摧毁我们,也确实这样做了。 人们需要像以色列人一样勇敢站出来,大声说“绝不屈服”。
执法部门目前尚未公布枪击案的最终动机。 一名匿名官员向美联社透露,嫌疑人泰勒·罗宾逊是犹他州本地人,无已知的国际联系或极端组织背景。
调查仍在进行中,警方未排除任何可能性。 初步迹象显示这可能是一起个人行为,而非跨国阴谋。 案件细节仍在逐步披露。
社交媒体平台在事件中的角色引发关注。 X平台的算法被指助长了阴谋论的传播。 只要点赞或转发相关话题,系统就会不断推送更极端的内容。
这类平台已成为“信息战”的温床。 真假难辨的言论在情绪驱动下迅速扩散。 一条没有证据的说法,只要足够刺激,就能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
柯克本人过去也曾卷入争议。 他多次发表反移民、反LGBTQ+的言论,被进步派批评为煽动仇恨。 但绝大多数人认为,任何暴力行为都不能被正当化,无论针对谁。
在以色列国内,这起事件也引发了讨论。 一些民众认为,内塔尼亚胡的回应不仅是为国家辩护,也是在提醒世界:反犹主义从未消失,只是换了形式。
另一些人担心,过度强调“受害者叙事”可能让以色列在国际上更加孤立。 真正的安全来自对话与理解,而非不断的对抗声明。
美国保守派圈子对柯克之死反应强烈。 不少右翼媒体将他塑造为“自由斗士”,称其遇袭是“左翼暴力升级”的标志。
也有理性声音指出,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起事件与政治立场直接相关。过早定性只会加剧社会撕裂。 悲剧不应成为党争工具。
网络上关于“谁在制造阴谋论”的争论持续不断。 有人指出,某些极端右翼团体故意散布“以色列动手”的说法,目的是挑起反犹情绪,进而推动自己的议程。
部分左翼人士默许甚至暗中支持这类言论,因为他们长期对以色列政策不满。 仇恨往往借由政治分歧悄然滋生。
柯克的妻子埃里卡在事发后发表声明,感谢各界关心,但未对阴谋论作出回应。 她只希望家人能安静度过难关。
柯克的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11岁,或许还无法完全理解父亲遭遇的一切。 他们的生活已被彻底改变。
在犹他州的案发现场,已有民众自发摆放鲜花和悼念卡片。 有人写下:“言论自由不该以生命为代价。 ”也有人提醒:“别让仇恨借悲剧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