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往今来、临场换帅,一直都是一个“兵家大忌”。
这样的举动,不但会打破原来所制定的战略部署,也很有可能会影响到部队的士气,最终导致战局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下去。
然而,在抗美援朝前夕,中央在部署前往朝鲜战场作战的将领时,向来对于作战谨而又慎的林彪,却突然提议要让中央“临场换将”。
而且,他的这一突如其来的提议,最终,还得到了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同意。
那么,为何林彪要这样做,他要换下的将领究竟是谁?中央军委对他的这个提议又到底是如何考虑的呢?
林彪给毛主席汇报工作
林彪的提议
1950年7月2日,一场紧急会议,在中南海的勤政殿召开。
会议召开的原因,是因为在一周以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
并且在同一时间,派遣了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驻守在基隆和高雄两个港口,想要遏制中国军队的动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抗美援朝
在美国出兵的第一时间,毛主席就立刻看出来,美帝国主义是想要借住朝鲜战场的局势,扶持自己在东亚地区的势力,以便将朝鲜半岛当做跳板,以此来对中国的发展进行钳制。
于是,中央决定:接受朝鲜政府的请求,组建志愿军入朝作战对其进行援助,进行抗美援朝战役,打消掉美国的狼子野心。
那么,既然要派遣部队赴朝作战,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安置部队最为合适。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抉择。
在当时,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国家的军备力量仍然是以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为基础。
其中,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四野”,是最为合适的部队“人选”。
四野起源于东北,有着丰富的雪地和寒冷天气的作战经验。
剧照
这对于适应气候相似的朝鲜地区十分有利。
而且,在四大野战军当中,“四野”的作战时间是最长的,部队规模也是最大的,从十几万人一下子发展到一百多万人,一路从东北的雪山打到了海南岛的沙滩,这也锻炼出了四野强大的作战能力。
所以,在中央军委进行可一番讨论之后,正是决定以“四野”为此次志愿军的主力部队,在进行整备以后,派往朝鲜,奔赴战场帮助朝鲜人民抵御美军。
既然确定了以“四野”为志愿军的班底,那么所派遣的将领,自然也应当是第四野战军的一众将领。
眼看此次的会议基调已经讨论完毕,然而,这个时候,一直默不作声的林彪,却突然站了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
“以四野作为此次入朝作战的部队我没有意见,但是,我想要让中央换个人过去。”
林彪的话语让在座的众人都是一愣,毛主席对林彪的话语也是感到有些诧异。
既然已经确定了作战部队,那么用熟悉这支部队的将领,自然也是最为稳妥的方法,如果临时更换,那么影响士气不说,还要花费时间去进行磨合,这很有可能会对部队造成一定的影响。
按理说,作为四野的首长,向来带兵入神的林彪不可能不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
“你是四野的老首长,自然也是最了解将领们的作战风格,既然你发话了,那就说说想要换谁吧。”
毛主席带着心中的疑虑向林彪问道。
左一为黄永胜,左三为邓华
随后,林彪说出了心中的答案:“我想要用邓华,换掉黄永胜。”
林彪的理由十分简单,那就是他认为,黄永胜虽然是兵团司令,但是其指挥能力仍然许多欠缺的地方,不足以带领部队实施大规模的跨境作战。
而林彪的老搭档罗荣桓也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对林彪的提议表示同意。
眼看当初四野的黄金搭档都提出了这个要求,毛主席在一番思虑之后,也是同意了这个换帅的方案。
为何作为四野的“头号人物”,林彪会对自己的老部下如此不信任?这个黄永胜又究竟是什么人呢?
黄永胜
少年从军,投身革命
说起黄永胜,其实毛主席对他也是颇有一些了解的。
在当年红军时期,黄永胜就曾经带领部队打过一些有着重要意义胜仗,毛主席还夸赞他取了一个好名字,给部队带来的吉祥。
1910年,黄永胜出生在湖北咸宁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中。
在黄永胜出生的第二年,革命党就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革命的新思想也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开来。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但是由于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仍然活跃在中华大地上,再加上阶级的分割和牢固性,这让普通的老百仍然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当中。
在黄永胜小的时候,出了要帮助家里种地以外,还要去给地主家放牛,稍有不慎,就会遭到一顿毒打。
这让他恨透了这些骑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吸血虫。
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14岁那一年,革命的烈火烧到了湖北地区,在机缘巧合之下,黄永胜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和马克思理论。
他觉得,这种人人平等,不分阶级的思想,正是他的心中所一直崇尚的理想和信念。
于是,在这一年,黄永胜选择离开家乡,加入到共青团、投身到革命阵营中来。
那个时候,仍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所以黄永胜也进入到了国民革命军,奔赴前线与军阀作战。
黄永胜
作战勇猛,晋升飞快
年纪虽小,但是黄永胜作战却极其勇猛。
1927年9月,由于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大肆屠杀进步人士,于是国共两党的合作走向了分裂。
而黄永胜也跟随着中央,前往湘赣地区,参加了秋收起义。
与大部分的解放军将领一样,黄永胜也是从最基层的士兵做起,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作战精神,在战场上磨砺出了许多领导与指挥部队的经验。
一步步晋升到排长、连长、团长。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中央苏区第三次突破敌人包围圈的任务中,已经成为红1师第3团团长的黄永胜,带领着部队,作为先锋,对敌人部署在两湖地区的一处防线,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作为团长,他以身作则,扛着冲锋枪,仅仅带领着身边的一个警卫排,迎着敌人的炮火奋勇抗击。
身后的一众将士,看到这般景象,个个被调动起了心中的一团火,士气一下子被点燃了,纷纷怒吼着朝着敌人发动猛攻。
结果防御的部队被这番气势吓破了胆,连忙撤退,防线一下子被打乱,为后续部队赢得了突围的机会。
后来,在长征时期,黄永胜又打了多次胜仗,帮助红军克服了路上遇到的诸多防线。还获得了苏区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
图片来自网络
就连毛主席都夸赞他是个“永胜将军”。
到了抗日时期,黄永胜又先后担任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3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以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旅长。
在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带领八路军战士们一边抗击日寇,一边剿灭土匪,立下了不菲的功绩。
解放战争期间,黄永胜被调往了东北,在林彪的麾下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45军军长和第14、13兵团副司令员,接连率领部队参加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
建国以后,凭借着这些光辉的战绩,黄永胜被安排为了第13兵团司令员,指挥5、6万人的部队,参与建设国防事业。
图片来自网络
从一个普通的士兵,一路坐到了兵团司令员的位置,这也说明了黄永胜的能力并非是寻常人可以比拟的。
更何况,他还是从红军时期,一路摸爬滚打,打了无数次胜仗的优秀将领。
无论是从战绩还是从思想上,都有过考验和证明。
可为何林彪还是对其如此不信任?
其实,主要有两点原因。
黄永胜在工作
两个致命的缺点
第一点,林彪认为,黄永胜虽然作战英勇,而且打过不少的胜仗,但是,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时,他的战略思维,仍然不够全面,无法进行长远的归化和部署。
这也限制了他的指挥能力的发展。
而这一点,则是通过一次战役体现出来的。
四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后,在攻打国民党军事重地集安的过程中。
林彪通过战略部署,将前来支援的陈诚的84军团团围住,打算一口将其吃掉。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负责在南面对84军进行围困的黄永胜,却在关键时刻对整个战局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一场手拿把攥的歼灭战,打成了将敌人赶跑的击溃战。
这让林彪大为恼火,专门将黄永胜喊道指挥部,当着在场众将的面将其大骂了一顿。
除了这场典型的事件以外,在平时作战的时候,黄永胜也经常是顾头不顾尾,导致了很多没有必要的伤亡情况。
好几次都要靠友军帮忙,才能将战场部署趋于完整。
而这些事情,自然是逃不过心思缜密的林彪的眼睛。
而第二点,则是黄永胜个人性格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在战场上,黄永胜作战英勇,是一位难得的“猛将”。
但是在他的性格方面,却有着明显的缺陷。
那就是十分容易冲动上火,经常在战局焦灼的情况下做出极端的战略决策。
这些决策,有时候虽然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更多的时候,却会影响到大局的稳定,给部队造成难以预料的隐患。
所以,综上两点来看,林彪认为,虽然黄永胜在稳定且熟悉的环境下作战,有着十分强悍的战斗力,可一旦要将他放到风云诡谲、变化多端的朝鲜战场,不但难以发挥出他自身的优势,反而还可能会给部队带去不小的麻烦。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而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怠慢,所以,派遣作战风格更加沉稳,战略思维更为成熟,而且在战绩方面丝毫不逊色的邓华前去,更为合适。
除了林彪以外,被毛主席评论是“看得破、算得到”的罗荣桓,自然也是对黄永胜的这些问题十分清楚。
这也是在林彪提出换将以后,罗荣桓第一时间就随之附和的原因。
综合考虑之后,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同意了林彪的建议,将15兵团的司令员邓华,替换掉了黄永胜,带领第十三兵团,作为先遣队奔赴朝鲜作战。
最终,在邓华的带领之下,十三兵团果然在朝鲜战场取得了开门红,将美军打得大败,也为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