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的一个平常夜晚,中国重工突然发布公告宣布向上交所提交股票主动终止上市的申请。这一纸公告终结了近一年的等待,也标志着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交易进入最终章。
这家市值超千亿的央企巨头就此告别A股舞台,其全部资产将通过换股方式并入中国船舶。
此举创造出A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案例,交易价值达到惊人的1151.5亿元。
合并后的新实体预计资产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年度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手持订单量占据全球总量15%,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造船企业。
这场合并之所以备受瞩目,源于两家公司特殊的历史渊源。
业界熟知的“南船”与“北船”之称可追溯到1999年,当时国家将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分拆成两家企业。
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船舶被称为“南船”,而总部在北京的中国重工则被称为“北船”。
二十多年的分治后,两家企业形成了各有侧重的业务格局。
中国船舶在大型集装箱船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高端民船领域占据优势,旗下拥有江南造船和外高桥造船等知名船厂。
中国重工则专注于油轮、散货船、海洋工程装备及军舰设计建造,在大型船用螺旋桨、船用阀门等关键部件上拥有核心技术。
虽然2019年双方在集团层面已经完成重组,成立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但上市公司层面一直保持独立运作。
直到2024年9月,两家上市公司才正式启动换股吸收合并的重组计划。
合并进程推进迅速,从国资委批准到证监会注册批复,整个流程仅耗时71天。
这样的速度背后体现了政策层面的支持,2024年4月发布的“国九条”明确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交易方案显示,换股比例确定为1:0.1339,即每持有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换得0.1339股中国船舶股票。
为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方案还设置了异议股东退出机制。
中国重工提供现金选择权,行权价格为4.03元/股。
令人意外的是,在现金选择权申报期间,没有任何股东申报行使这一权利。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船舶方面,其收购请求权行权价格为30.02元/股,但8月12日公司股票收盘价已达38.5元/股,较行权价溢价28.24%。
这种市场反应显示出投资者对合并方案的高度认可。
合并更深层次的动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同业竞争问题。
由于历史沿革,两家企业在造船制造和修理等领域业务重合度较高,曾多次发出关于“避免同业竞争”的承诺函。
通过本次交易,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旗下的造船、船舶维修等主业将统一整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从财务表现看,两家公司近况呈现出不同轨迹。
中国重工过去几年盈利能力相对较弱,2022年亏损达22.61亿元,2023年仍亏损7.87亿元,直到2024年才实现净利润13.11亿元。
相比之下,中国船舶近三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29.57亿元和36.14亿元,呈现出稳健增长态势。
2025年上半年,两家公司都预计实现显著增长。
中国船舶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227.71%到261.76%,中国重工也成功扭亏为盈。
行业数据显示,全球造船业正处于新一轮景气周期。
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9.03%,新接订单量大幅增长55.28%,手持订单量增长47.42%。
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7.01%、76.96%和66.54%,持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
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成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唯一的造船业务上市平台。
这不仅解决了同业竞争问题,还能消除低端产能,将资源向高端产能建设倾斜。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股东在审议合并的股东大会中对所有议案投出反对票。
这些异议股东持有中国重工32305.32万股,对应现金选择权总价值达13.02亿元。
但由于市场价远高于行权价,这些股东最终没有选择行使权利。
从更大背景看,这场合并是央企专业化整合的典型案例。
2024年以来,在国企改革与“并购六条”等政策引导下,央企并购重组整合步伐显著加快。
近一年内,A股市场共新增18起重大资产重组,另有数十起由央企下属上市公司主导的并购案正加速推进。
这些重组案例中,95%以上以横向整合和战略合作为目的,通过整合集团下的资产助力公司主业扩张。
机械设备、国防军工和地产行业成为重组的重点领域。
通过剥离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以及低效资产,央企正不断优化盈利能力。
回到船舶工业,这场合并正值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支持船舶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发展。
合并后的新实体将更好地把握这些趋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交易完成后,中国船舶作为存续主体,将承继中国重工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
中国重工则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
57.57万户中国重工股东所持股份将按比例转换为中国船舶股份。
这些股东将成为新巨头的共同所有者,分享合并后创造的价值。
全球造船行业的竞争格局因这场合并而改变。
新公司5492万载重吨的手持订单量,使其成为全球单一船舶法人主体订单第一的企业。
在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型领域,新实体的技术优势和定价权将得到显著提升。
这场合并也引发了对央企重组整合模式的思考。
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深化改革,改善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央企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当然,如此大规模的整合也面临诸多挑战。
两家企业文化的融合,管理体系的整合,业务结构的优化,都需要精心规划和执行。
这些挑战将考验新管理团队的智慧和能力。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此次合并创下了A股吸收合并交易规模的新纪录。
其成功实施为后续央企重组提供了重要参考。
市场预期,未来将会看到更多并购重组案例加速上会,并购重组市场可能再度活跃。
对于全球造船行业而言,中国最大两家船舶企业的合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新实体在规模、技术、市场地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可能改变现有的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
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都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定位和策略。
行业专家认为,全球造船产能过去数年持续退出,短期无法恢复,高附加值、高性能船只产能尤其稀缺。
“船周期”供给矛盾仍然突出,中国船只订单可能长期处于满负荷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合并后的新实体将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
通过绿色船舶技术互通、军民融合经验借鉴、细分市场突破和议价能力提升,新公司有望实现协同效应。
回过头看,这场合并从筹划到实施的过程展现了央企重组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在政策支持、市场配合、企业努力的多方合力下,大型央企整合正在变得更加高效和规范。
这为其他行业的重组提供了有益借鉴。
现在,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家新诞生的造船巨头身上。
它如何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提升竞争力,将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
投资者、客户、员工都在期待新实体能够带来新的价值和机遇。
全球造船行业也在观察这个新玩家将如何改变游戏规则。
在航运业绿色转型和技术升级的背景下,新实体的战略选择和业务布局将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这场合并标志着通过整合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模式正在形成。
规模优势、技术领先、全产业链布局,正在成为新的竞争壁垒。
这种模式可能在其他行业复制推广。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
整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需要精心应对和解决。
企业文化融合、管理体系整合、业务结构调整,都需要时间和智慧。
最终,这场合并的价值需要通过经营业绩和市场表现来证明。
投资者期待合并后的新实体能够创造更大价值,客户期待获得更好产品和服务,员工期待更好发展平台。
这些期待构成了新管理团队面临的任务和责任。
全球造船行业的新篇章已经开启,这个由合并创造的行业巨头将如何书写这一篇章,令人期待。
行业格局、竞争态势、技术方向,都可能因之改变。
这些改变将影响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产业链。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合并意味着船舶工业正式试水资本市场,验证资源协同效应。
其结果将影响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战略选择。
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能否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
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这场合并超出一般的企业重组,成为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其影响和意义,将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显现。
现在,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