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20万假香港人的尴尬青春:手握身份,却被两地同时抛弃?

发布日期:2025-10-08 12:05 点击次数:132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故事,要从天还没亮的时候说起。

凌晨五点半,当深圳还在沉睡,一群孩子已经睡眼惺忪地被父母从被窝里拉起来。他们背着书包,拎着饭盒,像一群小小的候鸟,汇入罗湖口岸拥挤的人潮。目的地,是河对岸的香港。

在父母眼里,那张小小的香港身份证,就是一张通往罗马的船票,是孩子未来的黄金入场券。可对这些孩子来说,所谓的“香港人”身份,是从一场永无止境的奔波开始的。

摇摇晃晃的校车,是他们移动的课桌,也是补充睡眠的卧铺。每天三个小时的路程,风雨无阻。深圳下着瓢泼大雨,可香港那边没停课,就得湿淋淋地在教室里坐上一整天。

这就是“跨境学童”的日常,一个持续了十几年的,属于20万人的集体记忆。

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

时间要倒回2001年。那一年,香港终审法院对一桩名为“庄丰源案”的官司做出裁决,一锤定音:只要在中国领土上出生,就是中国公民,那么在香港出生的中国公民,就自动享有香港永久居留权。

这道口子一开,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无数内地家庭看到了“捷径”,一场轰轰烈烈的赴港生子潮就此拉开序幕。最高峰时,一年有超过三万名“双非”婴儿在香港呱呱坠地。

然而,父母们当年种下的“龙种”,收获的却可能是“跳蚤”。他们以为给了孩子一个更高的起点,却没料到,孩子的人生被硬生生撕裂成了两半。

在香港,他们是“外地人”。

课堂上,老师用粤语讲课,本地同学聊着TVB的最新剧集和明星八卦。跨境生们像在听天书,只能尴尬地赔笑。苏欣欣粤语说得再流利,也融不进本地同学的核心圈子,那些植根于本土文化的流行梗,她永远慢半拍。

刘金宇更是直白,他和本地同学“玩不到一块儿”。他在内地长大,刷的是B站和微博,听的是普通话流行歌;而香港同学,生活在另一个宇宙。他说:“我可以讲一整天的粤语,但那种隔阂感,骗不了人。”

在学校里,他们被贴上标签,成了某种程度上“边缘化”的存在。

那么回到深圳,他们是“自己人”了吗?也不是。

当内地同学聊着高考的残酷,分享着刷题的经验时,他们满脑子想的是DSE考试。一张回乡证,时刻提醒着他们身份的不同。办个银行卡,绑定个软件,系统时不时跳出“无法识别”的bug,仿佛在说:你和我们,不是一套系统。

“在内地,我说自己是香港人,别人就投来异样的眼光,问我是不是走了后门?”刘金宇苦笑着说。后来,他干脆说自己是深圳人,“就是拿了张身份证而已,我家又不是什么有钱人。”

这种身份的撕裂感,像一根刺,扎在每个跨境学童的心里。他们是香港人,还是内地人?这个问题,没人能给出答案。他们就像活在夹缝里,两边都靠不上岸。

终于,他们长大了,来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考大学。

这或许是那张香港身份证第一次真正发挥魔力的时候。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被誉为“黄金跳板”。它的厉害之处在于,成绩不仅可以申请香港本地的“港八大”名校,还被英国、澳洲、加拿大等全球数百所高校承认。这简直是一张通往世界的通行证。

可游戏规则,也悄悄变了。

当年的跨境学童们发现,赛道上挤满了新的竞争者。越来越多内地富裕家庭的孩子,通过各种途径,也加入了DSE的战局。这些“新玩家”装备精良,目标明确,让本就激烈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我确实竞争不过那些港岛的‘卷王’。”章明楷坦言。他最终选择来到内地读大学,这背后,是一种清醒的无奈。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跨境生处于劣势时,一个“冷门”爆了出来。2025年,香港DSE考试放榜,16名状元中,竟有一位是来自“双非”家庭的跨境生。这个消息,瞬间引爆了香港舆论。原来,那些被认为“英语差、基础弱”的跨境学童里,也卧虎藏龙。

有内地学习经历的跨境生,数学成绩常常是“断层式”领先。这种奇特的“混血优势”,让他们在某些赛道上,反而成了最可怕的对手。

但对于另一群人来说,这张身份证,更像一个遥远的梦。

丘紫晴,2005年出生,手握香港身份证,却从未在香港生活过一天。她不会说粤语,对香港的认知仅限于电视和网络。直到高三,她才后知后觉地想利用港生身份考大学,却发现自己连需要什么材料都一头雾水。

“我这才发现,有些人从小学就开始为这个做准备了。”她最终错过了机会,继续参加内地高考。对她而言,自己只是个“有身份证但不属于那里的外人”。

这样的“幽灵香港人”,不在少数。据统计,当年涌入香港生下的20万“双非”儿童,有相当一部分从未真正踏足香港的教育体系。他们被留在了内地,面临着无法享受义务教育,只能就读昂贵的私立或国际学校的困境。

这场持续了十多年的“双非”浪潮,最终在巨大的社会争议中被强行画上了句号。2013年,时任香港特首梁振英推出“零双非”政策,通过严格的行政手段,要求内地孕妇必须持有香港医院的预约证明才能入境,从源头上切断了赴港产子的路。但政策可以急刹车,20万个孩子的人生却无法倒带。

如今,这批孩子正陆续成年。香港身份,确实给了他们多一个选择。进,可以在香港谋一份起薪过万港元的工作;退,可以在大湾区享受针对港人的创业补贴和优惠政策。这张身份,成了一张不确定时代里的“备选通行证”。

可身份的标签,终究定义不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活在两个系统之间,他们早就习惯了这种“不兼容”的日常。

“身份是个标签,但它不一定能定义我是谁。”张程说。这句话,或许是所有跨境学童内心最真实的独白。他们的人生,注定要在解释、适应和寻找归属感中度过。那条窄窄的深圳河,承载了他们奔波的童年,也见证了他们迷茫而独特的青春。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