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港股创新药动荡,映恩生物涨跌过山车,英派药业压力上场

发布日期:2025-10-10 09:30 点击次数:171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每隔一段时间,生物医药圈就会冒出一颗耀眼新星,引得无数双眼睛跟风聚焦,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默默吸氧,生怕一步踏空,踩进泥泞不可自拔。

可别以为谁都是天选之子,创新药市场向来水深流急——别说赚钱,活下去都不容易,资本这潭水刚澄清点,风头一转又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最近,创新药概念的港股,仿佛一场真人版“股市求生”,映恩生物-B的股价过山车,英派药业带亏冲击上市,康宁杰瑞趁热自救翻身,这医药新贵们,谁是故事里的贵族,谁又只是泡泡一捅就碎的幻影?

说到底,这里面的门道,没看清楚可别轻易下注。

市场上的“药圈故事”,每年都换个姿势登场,有霸榜的新星,有意外的滑铁卢,还有金主们一窝蜂地跑马圈地,热闹得很。

但热闹背后,资本与创新、技术与梦想,究竟能绑得牢靠否?

哎,咱们不妨抱着好奇心、一点点狐疑,顺藤摸瓜,仔细来解这一番局。

说到英派药业,今年动作有点像那种“顶着压力硬闯决赛圈”的玩家。

公司成立自2009年,屁股一沾医药创新的凳子就没下来——专搞合成致死机制的新型抗癌疗法。

看上去很酷炫,中国今年还批了他们核心产品塞纳帕利上了市,这药适用于卵巢癌一线全人群。

是不是光彩照人?理论上如此。

合成致死讲究一个“精准爆头”——专抓癌细胞的命门。

但为啥有种“高手如云,赛场挤破头”的感觉?

英派药业当然不孤单,同行的还有鲁卡帕利、尼拉帕利、氟唑帕利等一众PARP1/2抑制剂,每家背后都有大厂撑腰。

打开招股书发现,英派药业2023年还赚2.35亿元,24年直接跳水剩3400万出头,到25年上半年只有区区2500多万,亏损却接连扩大,高达1.29亿元,现金流也就2个多亿在兜里晃荡。

难怪有人嘀咕,这要是A股上市,铁定得被投资者各种P图“做表情包”。

真敢烧,三年研发至少投入接近五个亿,但营收这瘦瘦小小一根“萝卜”,猛砸那么多钱进去,是不是还得等更久才能拔出来?

也不是没点道理——创新药前期就是砸钱、等奇迹,关键看能否最终捧出一颗“金刚钻”。

不过,创新终究是个高度试错的路,能不能熬到终点,谁都不敢拍胸脯包票。

翻篇说到映恩生物-B,这才叫“火山喷发,又一夜被淋成落汤鸡”。

四月首发上映,发行价94.6港元,9月涨到叫人眼红,足足翻了三倍还多。

刚纳进港股通,机构投资者如获至宝,结果股价一洗三十个点跌幅,仿佛在告诫“别贪,不是每颗糖都甜到最后”。

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猫腻?

当然有。

一方面嘛,创新药整体风头回调,那些前期涨成“大V”的,跌起来也是砸得格外惨烈。

另一个关键环节——IPO募资那些基石投资者,礼来亚洲、BioNtech、清池资本等等,之前合计进了5个亿港元,名义上是“锁仓”稳定军心,可半年一解禁,护盘手最终也是要落袋为安,真的配合得天衣无缝。

眼下映恩生物的股价,不排除他们“人走茶凉”,批量抛出收成,谁还担心观众席上留不下伤心人呢。

市场并非铁面无情嘛,广发证券、摩根士丹利这几位“金言大宝”还在喊单,上看500多、700多港元,听上去多美好。

但散户路过,夜半梦回,难免心里直打鼓,这ADC药物到底是新泡沫,还是未来的黑马?

现实给了一点答案:2023年末,一种K药(PD-1,他大名鼎鼎)、再搭档Padcev(Nectin4 ADC),双剑合璧,全球第一款PD-1与ADC联用,被FDA批了尿路上皮癌一线,硬生生把刚刚有点冷场的肿瘤治疗又玩出了“新姿势”。

旧的化疗免疫联用方案,就这样被刷新为“该升级了兄弟们”的里程碑。

接下来PD-1/VEGF双抗成了新宠,几乎各家都吭哧吭哧往里冲,仿佛谁没点双抗+ADC的布局都落了下风。

映恩生物呢?

脚步拉得飞快,十来款ADC管线,七款冲进临床,剩下的加紧炼丹。

还找来了BioNTech、百济神州、GSK等国际金主合作,生怕错过了全球舞台的漂亮秀。

尤其那DIBAC平台,被吹成“全球罕见的双靶点ADC配方”,一张牌就让对手抓耳挠腮。

最能打的是DB-1303,在HER+乳腺癌上已经验证到III期主要终点,目前锁定明年递交上市申请,说白了要跟罗氏家老牌HER2 ADC——T-DM1掰一掰腕子。

消息里面没透露关键数据,吊着一众投资者的胃口,悬念值拉满。

要说映恩生物哪里牛,没别的,核心就在“技术门槛高+国际班底备齐”,整个赛道烧脑。

接着聊个“卷王”案例,康宁杰瑞的JSKN033,混搭成全球首个皮下注射ADC产品,主打方案“便捷无痛还快”。

你琢磨,别家的ADC还是传统吊瓶输液,他们直接上了秒杀流皮下注射,从15分钟压缩到几秒钟,气势不服不行了。

2025年上半年,他们终于逆袭,从亏损变成盈利,收入增长翻倍,搞得就像医药界的段子手,入帐3个多亿,还净赚了两千多万。

不过,临床试验就是道防火墙,能不能后续保证市场接受度,还真得靠患者和医生们真实反馈,数据一个都不能蒙混过关。

要说医药创新,不亏个几年实属不合“规矩”,这批企业硬生生赶上了新药高速公路的路口,结果有人摔跟头,有人猛踩油门。

既然说到产业推进和商业模式,就不得不提华领医药和拜耳这出产业大戏了。

华堂宁成功获批上市,原本以为靠拜耳的渠道和品牌杠杆,能直接“骑马进城”,卖成降糖药界的现象级爆款。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拜耳这把“外援”没带来预期奇迹,销量温吞水,业绩一直“不温不火”。

两家一拍两散,华领自建销售团队,半年销量又翻番卖出176万盒,证明商业化团队到位,也能开路。

阴差阳错,给广大Biotech公司上了“一课”:到底要不要跟大型MNC合作,还是组自家“铁军”,直接下场拼刺刀?

经验无价,但得走过再说。

其实,创新药“热情”始终都在,BD(商务拓展)热潮一浪盖过一浪。

但说归说,决定企业能不能走得远,管线的含金量才是硬通货。

公司可以一夜起、也可能一年垮,关键看谁能把技术真正做成产品,把产品捂成市场。

“护城河”这词,用在医药界有时真的不灵。

今天长了明天跌的,今天亏了明天翻身,搁股票App上一刷新,谁不是坐着云霄飞车的心情看盘呢?

整个创新药产业链,是科学、钱和临门一脚的搏斗。

科学行不行,数据摆在那里;钱能不能烧,账本一翻明明白白;临门一脚踢不进,纸上谈兵都得一地鸡毛。

有时候瞅这几家“苦中作乐”的创新药公司,不禁感叹:有的像95后创业青年,有活力、也有莽撞,高开低走、归零重来都不认输。

有的则像社畜拼命社交、边走边学,偶尔猝不及防吃顿大亏,但总想着哪天能“实现人生小目标”。

创新药这碗饭,到底谁最先吃到大肉,还得时间说了算。

投资者、创业者、患者、医生,大家都求稳、求好、求安全。

但药不能等,命不能赌。

做生物医药,干一行得懂一行,娱乐与焦虑共存,风险和梦想齐飞。

钱烧得起的,耐得住寂寞的,说不定就熬成了赢家。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谁都能承受那几十上百亿的研发燃烧炉,更多人还是被训练成了理智观望的“吃瓜群众”。

现在再去追问ADC是不是新泡沫,哪家能成为“最后赢家”,仿佛都有些多余了。

与其到处求答案,不如冷静点、警醒点儿,少跟风多思考,毕竟创新药这盘棋,做的其实是长线——科学理想、商业逻辑、资本耐心,环环相扣。

故事才刚开始,悬念尚未揭晓。

谁敢说哪一天不是下一轮范式革命的起点呢?

你怎么看港股创新药这波跌宕起伏,是韭菜再收割,还是又一场科技与资本博弈的盛宴?

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呗。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