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提升海军航空力量,计划追加采购法国阵风M舰载战斗机,预计总额约50亿美元,用于装备其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这笔交易包含22架单座及4架双座型,单价超过1.9亿美元,并涵盖武器系统和保障支持,交付预期在2028年前启动。
法国方面承诺将落实50%的本地化投资,允许部分零部件在印度生产,但这并不意味着核心技术的全面转移,例如关键的飞控源代码就被法方明确排除在转让范围之外。
近期谈判中,法国达索公司在核心技术转让问题上立场强硬,拒绝开放,此举在印度媒体中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尽管双方就局部合作达成一致,但核心科技壁垒依然存在,反映出印法之间在军事技术合作上的深层次分歧与挑战。
历史包袱:信任的裂痕
法国此番的坚决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印度过往交易行为的疑虑。追溯至2016年印度采购36架阵风战机的88亿美元合同,彼时围绕价格与潜在腐败的争议持续发酵。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印度方面曾要求达索公司绕开拥有丰富经验的国营企业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转而与一家成立仅12天、缺乏军工背景的信实工业公司合作。
更甚者,合同中反腐败条款的删除,随后被调查媒体曝光达索曾支付一笔所谓的“模型费”却无法提供实物证据,这些事件严重损害了法国对印度在国防采购透明度和诚信方面的信任。
技术壁垒:核心的争夺
除了历史遗留的信任问题,法国对核心技术,特别是源代码的严密保护,是其立场坚定的另一关键原因。源代码被视为战机的“数字大脑”,掌控着飞行控制、武器集成等核心功能。将其开放给印度,法国担忧不仅会危及自身的国防安全,更会削弱阵风战机在全球军售市场上的竞争力。印度曾多次寻求获取源代码,希望能将国产武器系统整合进阵风平台,但均遭到法方拒绝。
这种技术限制直接导致了印度空军现有阵风战机难以与本土的“综合空中指挥控制系统”数据链完全兼容,执行任务时可能需要规避己方防空火力覆盖区或关闭友军系统,埋下作战隐患。有分析认为,这可能导致协同作战盲区,例如在假设的冲突场景中战机因无法实时共享数据而遭受损失。
此外,印度的维护能力也是法国担忧的焦点。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因维护失误导致的坠机事故频发,被戏称为“飞机坟场”,法国担心核心技术转让后,印方可能因技术能力不足引发事故,损害阵风战机的国际声誉。印度军队采购体系多样化,来自俄、美、法等多国的武器系统数据链标准不一,如防空系统与预警机无法直接通信,已严重影响其联合作战效能。
平台困境:航母的尴尬
法国的顾虑还延伸至印度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的自身缺陷。印度计划将阵风M部署在这艘航母上,然而维克兰特号的升降机宽度仅10米,而阵风M的翼展达到10.8米且不具备折叠能力,物理上难以通过升降机。更重要的是技术障碍在于,阵风M设计采用的是弹射起飞/拦阻降落(CATOBAR)方式,适用于装备电磁弹射器的航母,而维克兰特号采用的是滑跃式甲板(STOBAR)。
这意味着如果要部署阵风M,需要对航母进行重大改装。法国担心,一旦同意技术转让,后续因航母平台不匹配而产生的改编、整合及维护成本将可能成为难以填补的黑洞,持续侵蚀利润。
市场博弈:谁掌握主动
法国在此次军火交易博弈中占据明显优势。尽管印度曾以取消订单作为施压手段,但法国具备充分的信心面对这一局面。2022年,法国向阿联酋出口了80架阵风F4战斗机,总金额达140亿欧元,创下该国单一军售记录,体现出阵风系列在全球市场的强大吸引力。相较之下,印度订购的26架战机数量较少,在法国外交政策中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
当前,阵风战斗机的生产计划已经安排到2030年,即便失去印度这个客户,法国依然可以通过其他地区的订单填补空缺。这种稳定的市场需求为法国提供了强大的议价能力。相反,对于急于获得先进舰载机的印度来说,则面临着严峻的选择困境。他们既无法迅速依靠本国研发的产品完成任务,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外部供应商。
印度自主研制的“光辉”舰载机虽然已经在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上实现了首次降落,但在实际作战效能方面远逊于阵风战机。它仅有约500公里的作战半径以及不到三吨的载弹量,不足以支持远洋战斗行动。同时,“光辉”所使用的国产引擎尚不完善,仍然依赖进口部件,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批量生产的水平。
若试图寻求他国援助亦困难重重。美军的F/A-18E/F“超级大黄蜂”虽然是一个可能选择,但由于美方提出的要求涉及政治合作及军事监督等问题,令印度感到不安。俄制米格-29K虽有价格方面的优势,却存在高维修费用和低可用性的缺点。至于中国产的歼-15,由于地缘政治原因被排除在外。因此,在现有条件下,阵风M仍然是印度最现实、也是唯一的可行解决方案。
这场拉锯战的结局,似乎大概率是印度最终不得不妥协,接受法国提出的条件。这意味着印度将付出高昂代价,却未能换取期望的技术自主权,未来仍需持续依赖法国的技术支持和维护体系。而法国则在维护自身声誉和核心技术优势的同时,再次展示了在高端军事技术贸易中,“技术霸权”所扮演的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