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公募基金二季报披露完毕,我们梳理了债券型基金、权益型基金以及ETF基金的持仓变化,并提炼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们对热门赛道的核心观点,供投资者参考。
债券类基金:短债与增强指数型基金扩张显著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市场债券型基金(主代码口径)共3862只,当季净增54只,发行节奏放缓;较一季度末份额增加5657亿份至9.60万亿份,资产净值环比增长8.54%,达10.91万亿元。
分类型看,被动指数型债基发行数量增速最快,当季净增13只;资产净值上,短期纯债型与增强指数型债基扩张显著,分别升至11460.95亿元、15294.75亿元,环比+17.98%、+24.87%;中长期纯债基净值增4.40%至64997.02亿元;可转债基金净值则下滑6.12%,成为唯一收缩的细分品类。
数据来源:Wind、利得研究院、统计截至:2025/6/30
二季度债市整体低开高走,权益市场先抑后扬:4月初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引发恐慌抛售,随后增量资金入场提振情绪;6月初地缘冲突再起,但大盘仍震荡上行。利率债方面,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自季初1.8148%快速下行至1.6535%,期限利差走阔。
伴随市场回暖,债基申购小幅回升,短债基金在一季度份额萎缩后于二季度录得最大净流入。业绩上,含权固收+基金显著跑赢纯债类基金:可转债基金受益于正股反弹,季度收益中位数3.43%;一级债基、二级债基亦受股市带动,纯债仓位由拖累转为正贡献,收益中位数分别为1.08%、1.26%。纯债内部,中长期纯债基金表现最佳,收益中位数0.96%;被动指数型债基、短债基金分别为0.78%、0.64%。
久期策略上,债券型基金普遍拉长杠杆。截至季末,债基前五大重仓券加权平均久期由2.72年升至3.42年,增幅0.70年。分类型看,一级债基加仓最积极,久期拉长1.27年至4.43年;二级债基紧随其后,拉长1.47年至4.25年;中长期纯债基金拉长0.69年至3.53年;被动指数型债基小步上调0.40年至3.65年;短期纯债基金则逆势缩短0.28年至1.26年。
数据来源:Wind、利得研究院、统计截至:2025/6/30
转债仓位方面,债基整体小幅减持,可转债市值占比小幅降至2.05%。其中二级债基减持力度最大,占比下滑1.17个百分点至9.57%;一级债基微降0.08个百分点至7.59%;被动指数型债基下降0.70个百分点至2.81%;唯可转债基金因策略属性提高转债敞口,占比上升0.84个百分点至75.82%。
权益类基金:增持通信、非银和医药生物,减持汽车
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场共有股票型基金(主代码口径)3015只,当季净增209只,份额增加574亿份至3.46万亿份,资产净值环比回升6.21%,达4.27万亿元;混合型基金共4702只,净增31只,份额略减595亿份至2.76万亿份,资产净值微跌0.23%至3.21万亿元。
细分来看,股票型中被动指数型基金发行最活跃,净增152只;混合型则以偏股混合为主,净增43只。净值层面,股票型基金整体优于混合型:被动指数基金规模增幅最大,达7.85%,升至3.54万亿元;普通股票型与增强指数型波动较小;偏股混合型基金微增0.39%至2.08万亿元,成为混合型中唯一扩张的品类。
数据来源:Wind、利得研究院、统计截至:2025/6/30
业绩维度,权益基金延续修复,主动与被动产品旗鼓相当:普通股票型和被动指数型基金收益中位数分别为1.97%和1.98%,增强指数型基金凭借量化与交易策略优势以2.92%的中位数领跑;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收益依次为2.08%、1.39%、0.15%,与权益仓位呈正相关。仓位方面,权益基金整体股票仓位升至81.36%,环比提高0.45个百分点;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分别上调0.75%、0.42%、0.84%、2.93%至90.10%、88.58%、77.54%、59.20%。
此外,主动权益类基金港股仓位环比增0.99个百分点至13.76%。其中偏股混合型提升1.45个百分点至17.90%,普通股票型升至14.29%,灵活配置型升至6.74%,平衡混合型升至2.56%,全面增配港股。
数据来源:Wind、利得研究院、统计截至:2025/6/30
业绩方面,主动权益类基金整体收益1.33%,与沪深300基本持平,万得基金重仓股30指数仅涨0.53%;不同规模基金的收益差距显著收敛,仅百亿级产品进攻性不足。
持仓方面,尽管沪深300仍是主动权益类基金 前十大重仓持有最多的指数,但剔除涨跌因素后,基金经理主动加仓最多的是创业板指,季度环比提升1.86%,其次是中证500也获0.40%的增持,中证1000则被小幅减持。整体看,抱团程度向中小市值下沉。
行业与主题维度,电子、医药生物、电力设备、汽车、传媒居前五大重仓;通信、非银金融、医药生物、银行、国防军工获主动增持,汽车、食品饮料、机械设备、电子、家用电器则遭减持。50-100亿规模的基金在军工、医药上的加仓力度最大,同时大幅减持有色金属、电力设备、电子及汽车;百亿基金继续加码医药生物与基础化工,并逆向提升电力设备与汽车配置。
数据来源:Wind、利得研究院、统计截至:2025/6/30
ETF基金:增持信息、止盈医药
二季度,ETF市场份额和净值规模齐升:份额新增823.6亿份至2.73万亿份,增幅3.11%;规模跃升5068.74亿元至4.31万亿元,环比+13.34%;季末成交额3058.45亿元,比季初放大近二成。新基金密集上市,全季共发行72只,总数增至1209只。
分类型看,股票型ETF为扩容主力,规模指数ETF新增26只;主题指数ETF份额净增276亿份,增速6.7%,而行业指数ETF则失血111亿份;规模、策略、风格指数ETF分别微增1.16%、6.7%和0.51%。债券、商品、货币、跨境ETF份额亦全面上扬,分别增长29.4%、37.04%、8.88%和6.01%。
行情层面,风险偏好先抑后扬,大盘优于中小盘,金融板块领涨。被动资金集中流入成长性突出的信息技术,二季度净流入23.86亿元;医药、金融、消费则分别净流出34.71亿、20.64亿和2.79亿份。步入三季度,资金开始回流金融板块,前期强势的医药出现止盈需求。
数据来源:Wind、利得研究院、统计截至:2025/6/30
基金经理们说了啥?
关于宏观
张坤:只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叠加科技进步,有望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继续向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迈近,经济发展的成果也终将反映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进而反映到优质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上。
我们理解,由于投资久期的不同,投资者在同一个公司上做出相反的判断十分正常。从长期投资者的维度,首先我们认为悲观预期会在某个时刻被打破,一个标志是长期国债收益率不再维持在与经济发展前景不匹配的低水平,虽然我们难以判断具体的时点,但是投资上判断什么发生比判断什么时候发生要重要得多。此外,我们将不断审视组合中公司的竞争力在经济下行期是否得以巩固甚至增强,在未来经济好转时能否获得更强的竞争地位。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持仓公司的估值已经反映了未来盈利下滑甚至大幅下滑的预期,低估值叠加可观的股东回报的保护,对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摘自《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2025二季度报》
乔迁:下半年,自上而下国内外宏观政策以及地缘政治进展仍是重点,方向上看,对国内预期冲击最大的阶段正在逐步过去。自下而上,创新领域进展靓丽,AI、创新药、新消费、半导体等各个领域持续升级迭代,传统领域随着近几年的调整也进入到新的发展范式阶段,大量优质公司从股东回报能力的价值角度看完全具备扎实的支撑能力,长期投资价值显著。整体而言,当前经济状态和估值水平仍然处于底部抬升的过程中。摘自《兴全商业模式优选(LOF)2025二季度报》
关于科技
刘元海:我们对下半年A股市场行情相对比较乐观,认为市场结构性机会可能比较多。从成长方向看,科技、创新药、新消费等可能存在比较大机会。对于科技行业,当前我们相对比较关注的主线有:1)海外AI算力链可能还有空间;2)汽车智能化:下半年汽车智能驾驶有望出现技术拐点诞生比较现象级产品,从而有望驱动汽车智能化产业发展,未来两年汽车智能驾驶行业有望进入业绩估值“戴维斯双击”阶段;3)AI硬件,包括果链和AR眼镜等,我们认为AI硬件产业趋势相对比较明确,当前估值处在历史相对较低位,中长期投资价值有望显现。摘自《东吴移动互联2025二季度报》
刘慧影:在中国科技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科技企业已经在各方面逐渐打破欧美企业的技展望未来,中国科技已经接近突破美国封锁,在此过程中,中国半导体的增长将保持中长期较高的增速。当中国科技企业全面突破美国的制裁后,中国整体的半导体产业将进入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发展期(首先填补国内市场空白,逐渐以性能成本优势进入全球市场),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将重塑全球科技产业链利润分配,中国科技会产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巨头。摘自《诺安成长混合2025二季度报》
关于AI
莫海波:持续看好AI:2025年开年后,A股的北美算力产业链有明显回调,核心原因包括:1)担心DeepSeek带来的算力通缩;2)对北美投入持续性的担忧;3)中美关税问题。从4月份后这些担忧一一解除:1)为了更好的模型能力,大厂仍在进行大模型能力迭代;2)从训练向推理发展得到验证,虽然仍缺乏爆款应用,但搜索、广告、coding等现有场景已经带来token数量的快速增长,大厂均将AI融入各项2C业务;3)基于此,海外厂商并未下修资本开支,甚至仍在上修。采购端,2026年800G、1.6T预期出货量均有上修。基于此,我们仍看好A股的北美算力产业链标的,我们认为其估值低,业绩增长确定性高。端侧硬件是大模型落地非常好的载体,产业在软硬件端都在不断的进步。为了更好的实现大模型在端侧的落地,硬件产品的芯片将迎来比较大的升级,相关行业或将引来爆发。摘自《万家品质2025二季度报》
胡宜斌:数字经济和AI带来的创新周期:1)密切关注并始终坚持配置在AI、数字经济各产业链环节中产生的颠覆性机会,我们认为AI长期会改变互联网和云计算的业态和竞争格局,对于TMT各产业链环节将产生分化的影响;2)2025年可能是国内AI应用广泛普及的元年,AI可能不断在LLM、多模态、医疗、教育、法律、工业等领域发挥作用并产生投资机会,同时也会拉动产业链上下游盈利出现不可逆的改变。摘自《华安媒体互联网2025二季度报》
关于消费
吴心怡:尽管二季度多重原因叠加导致白酒需求大幅下滑,但我们认为现阶段对于白酒行业来说,中长期的供给出清比短期的需求受损更加重要,我们看到各价格带份额向全国性名酒集中。当前互联网平台竞争阶段性加剧,但我们认为这种竞争是平台公司建立壁垒的必经过程,互联网平台依然是ROE最高的商业模式之一。我们基于阶段性竞争的考虑减持部分汽车公司,但依然对中国电动车企未来在全球汽车市场所能拿到的份额保持乐观,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国内车企能够同时在软件和硬件两端发挥出工程师红利,未来智能电动车有望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最强智能终端。摘自《华宝新兴消费2025二季度报》
武明戈:中国消费行业已步入全新发展阶段。总量红利的消退成为行业转型的重要特征,精细化运营与差异化竞争将成为未来的核心主线。我们将持续关注以下方向:1)品牌型机会:对于强心智品类,我们看好能够创造功能和情感价值,实现差异化和溢价的公司。2)零售型机会:在弱心智品类领域,长期看好“去品牌化”趋势下,从传统“地租依赖型”向“选品能力+商品力驱动型”转型的零售型公司。3)出海机会:中国消费企业正经历从供应链出海到产品出海,再到品牌出海的模式升级,我们将重点关注具备全球竞争力与品牌吸引力的公司。摘自《富国消费升级2025二季度报》
焦巍:从需求上看,老消费主要满足物质需求为核心,基于基本生活保障。新消费则以情绪价值和个性化体验为内核。从品牌打造和渠道来看,相较于老消费的渠道推力和传统媒介张力,新消费更依靠特定受众和产品异质、媒介多元化来吸引消费者。这就造成了两者在行业竞争格局的巨大差异和对投资定价的巨大挑战。传统消费的格局稳定可以DCF定价(通过预测企业未来的自由现金流并将其按一定折现率折算到当前时间点,以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但却面临总量的下滑和结构的改变。新消费处于行业成长期但竞争格局不稳定,同时当前定价大部分面临高估,使得基金管理人面临着老消费不能买,新消费不敢买的困境。对消费投资增加了难度。目前我们采取了分散投资和波段操作的方式来试图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度参与新消费,同时保持对传统消费基本面底部确认的跟踪,等待时机。摘自《银华富裕主题混合2025二季度报》
关于“反内卷”
袁维德:二季度以来,更多的行业自上而下的推进了限产、稳定价格的政策和行业指导,叠加全社会对于无序扩张增产带来的负外部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反内卷”逐渐在成为政府、行业和员工的共识。
在所有当前产能过剩的行业中,从盈利能力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行业中不同企业的效率相差不大,行业整体净资产收益率偏低,最优秀的公司盈利水平也不高,以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为代表。这类行业的主要矛盾是能否形成行业协同,通过限产减产提升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第二类是行业中优秀公司具备明显的技术、成本优势,在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平均盈利水平低下甚至亏损的情况下,龙头公司依然保持强劲的盈利能力和ROE,以电池、新能源汽车、生猪等行业为代表。这类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二三线企业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是否有能力继续投入,尤其当行业增速开始放缓的情况下,二三线企业的机会将越来越少。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否不断扩大,盈利能力能否继续维持。
从投资的角度,第一类的投资机会是行业性的,其中估值更低,改善更明显的公司机会更大,第二类的投资机会主要来自于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如果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善,当前的盈利能力有望继续维持,此外海外市场也在成为他们的重要增长点。从路径上看,整体制造业的供给收缩、产能利用率提升,价格止跌回升可能不是一蹴而就,不同行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将会有不同的路径,很多行业产生效果将会是一个以年度为单位的渐变过程,因此整体市值的增长可能也会跟随基本面的变化,呈现出慢牛的走势。摘自《中欧价值智选回报2025二季度报》
关于周期
谭丽:从美元周期的角度,配置部分贵金属和资源品,周期性行业中,谨慎选择行业处于出清过程中,竞争格局相对较好,企业盈利有触底回升可能的公司,比如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等进行前瞻性布局。摘自《嘉实价值长青混合2025二季度报》
罗佳明:随着美国“大漂亮法案”通过,债务上限进一步上调,美元利率下行及美元走弱的宏观趋势确定性增强。需求端,美国制造业回流、欧洲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以及俄乌冲突后潜在重建需求,叠加供给端有色金属行业长期资本开支不足、部分矿山老化等客观因素,上游资源品价格中枢长期上移的确定性显著增强。当前伦敦交易所铜价已悄然回升至近1万美元/吨的高点,电解铝企业利润及现金流改善持续超预期,而相关公司股价尚未充分反映未来数年的景气前景。摘自《中欧丰泓沪港深2025二季度报》
关于军工
何崇恺:俄乌、中东、印巴等冲突让市场认识到在冲突加剧的大背景下,全球防务支出大幅提振是一个长期且确定的大趋势。从具体方向上看,二季度表现较好的军工主要是带有“军贸”概念,而国内大部分公司业绩还是受限于整体行业价格下降的大趋势,并没有太亮眼的表现。
2025年是“十四五”的最后一年,需要交付之前未能完成的诸多任务,同时也需要承上启下制定“十五五”规划。在军工板块内部,我们看好1)军用电子板块——板块价格压力演绎基本结束,未来受益于军工信息化提升;2)军贸板块——主要包括无人机、有人机、雷达、弹药、单兵装备等产业链;3)受益于国产大飞机以及全球民用飞机产能转移的飞机、发动机产业链。摘自《易方达国防军工2025二季度报》
关于医药
赵蓓:从2025年上半年来看,消费医疗需求有止跌企稳的趋势,但能否持续企稳甚至进一步回暖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随着国家内需刺激政策的逐步发力,我们也在积极寻找消费医疗板块的拐点。长期来看,我们仍然看好屈光手术技术迭代,近视防控渗透率提升,种植牙放量和医美等中长期行业趋势。医疗设备板块相关公司2024年业绩普遍较差,从2024年四季度开始招投标数据拐点已经出现,但2025年上半年医疗设备公司仍然普遍存在渠道去库存的压力,我们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始医疗设备公司可能迎来拐点。摘自《工银瑞信前沿医疗2025二季度报》
关于红利
温宇峰:预计关税将在2025年下半年明显地推高通胀并拉低增长,而全球供应链将在关税明确后加快调整速度。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波动的过程中,盈利和现金流能够持续增长的上市公司将变得更加稀缺。摘自《汇添富品质价值2025二季度报》
李晓星:银行的经营依旧稳健,风险拨备充足,资产质量逐渐向好,抵御风险的能力持续增强,通过以丰补歉的方式保证了盈利的稳定性。目前行业的股息率水平虽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长期国债收益率,是长期资金配置的较好选择。保险行业最困难的时期大概率已经过去,展望未来,其盈利能力将触底回升。券商的性价比较为合适,部分龙头券商的股息率也接近银行水平,有重新配置的必要。房地产市场在经历长期调整后,近期有企稳迹象,但仍需进一步观察。摘自《银华心怡灵活配置混合2025二季度报》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重要声明:阁下/贵方接受、阅读或使用本文件即表明阁下/贵方已事先及无条件接受以下“重要声明”所载之条款和条件:
本文件系为利得基金备制,本文件中的信息仅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之产品投资要约或要约邀请,并且不可用于对投资的评估。本文件所载信息仅为初步提示,利得基金从未表述或保证本文件中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接受或使用者亦不得对其完整性和准确性提出要求。即使本文件所有信息系已尽最大的谨慎提供、选择和校验,利得基金对于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内容的正确性亦不承担任何责任。本资料仅为宣传用品,本机构及工作人员不存在直接或间接主动推介相关产品的行为,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