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复苏的教科书级样本
*本文为评论员投稿,不代表环球旅讯立场
2025财年对MakeMyTrip而言,不仅意味着从疫情阴影中全面走出,更标志其正式脱离战略股东控制、迈入自主扩张的新时代。
全年度总交易额(GBV)达98亿美元,年增23.1%,不仅全面超越疫情前水平,更已连续四季稳定盈利,全年运营利润达1.2亿美元,展现“体质优化”的底气。
细观2025财年Q4(1–3月),多项数据仍持续放量:
机票收入为6,163万美元,年增12%,较2019年成长48%;
住宿收入为1.23亿美元,年增17%,较2019年成长113%;
巴士票收入为3,350万美元,年增41%,较2019年成长176%;
其他收入则为2,706万美元,年增46%,较2019年成长232%。
单季运营利润则为3,123万美元,年增87%,对比2019年同期亏损4,039万美元,已实现规模性盈利。规模盈利来自于用户面持续拓展,平台终身交易用户(lifetime transacting users)突破8,200万,其中900万来自印度二三线城市。虽此为累计交易用户而非活跃指标,仍具体反映品牌渗透与地区扩张成效。
01
印度式增长密码
从巴士到铁路的长尾扩张
印度三大旅游支柱在疫情后呈现分化:2024年入境人次为1,010万,仍不及2019水平;出境人次为2,788万,较2019年微幅成长3.5%。
但真正支撑MakeMyTrip的,是规模惊人的国内旅游市场(domestic travel):
2024年搭乘飞机的国内出行达1.61亿人次,较2019年增11.8%;
若含所有交通工具,依国家统计整体旅游人次,2024年预估达28至30亿人次,年增幅介于15%-20%之间(2023年为25.1亿人次),相较2019年(23.2亿人次)增长接近30%。
在这场低单价、高频次的人口红利盛宴中,巴士与火车成为MakeMyTrip最具印度特色的OTA战略支点。
巴士票务的收入已达机票收入的五成,成为新兴的营收引擎。巴士作为印度特有的流量入口,单季收入增速高达41%,供应量年增15%(来自私人巴士运营商),佣金率高达11%,甚至优于2019年。其旗下redBus已拓展至印度尼西亚、越南与柬埔寨等海外市场,为后疫情时代稀缺的成长叙事提供参照。
按照其增速,不需数年就可以跟机票并驾齐驱,这是在欧美中三地OTA龙头中少见的现象。
火车业务则呈现更高的基础流量潜力。根据印度铁道部所属子公司IRCTC报告,该公司两年内订单量增幅高达200%,而其订单涵盖火车票预订、车上餐饮服务与铁道旅游产品。MakeMyTrip说明与RELF合作铁路配餐服务,订单转换率高、完成率超过99%。考虑到印度火车票的预订与执行环节之复杂,我们认为这确实是个成就。
本季其他收入年增达46%,甚至高于巴士票务,从占比看已达机票的44%。虽然其他收入也包含差旅及景区门票等在内,但我们预期其中相当比例来自火车票与附加服务,未来有望单独披露运营数据。
02
印度住宿新边界
标准酒店与非标住宿的城市渗透
住宿收入依旧是MakeMyTrip的主战场,占总收入半壁江山。这一趋势与整体印度酒店业供给端紧密相关——过去五年,全球连锁饭店于印度新增房间逾4.2万间,其中60%来自非一线城市,大多数主要酒店集团都在加速发展,尤其是在二线、三线和四线城市,突显城市下沉趋势。标准化住宿扩张之外,非标增长也很快,目前看来,朝圣、商务与休闲这些多元的需求,也都能接受非标住宿。
从2025财年期末,MakeMyTrip覆盖超过8.9万间住宿,横跨全印度2,000座城市,年增房数12万间、增幅30%。其中非标住宿成长更快,年增33%,覆盖1,100个目的地。
本季期内住宿间夜量为1,887万,年增23%,较2019年同期成长168%。尽管相对疫前,佣金率由23%降至18%,但瑕不掩瑜,体量规模已足以弥补,住宿仍属公司最可预期性的稳定现金来源,显示平台拥有OTA被期待的定价能力与需求聚合能力。
03
与携程的共舞与告别
平台能力是特有遗产
MakeMyTrip与携程的关系可溯至2016年:当时携程自南非媒体巨头Naspers手中接手股份,成为唯一持有Class B股的投资人,并长期参与董事会与技术架构设计。
MakeMyTrip于本季披露其AI行程工具Myra.ai进展,我们观察其语义处理与模块设计逻辑与携程集团旗下TripGene的相近;而首页九宫格入口、整合式交易动线等设计,亦与携程、Trip.com接近,远异于Booking与Expedia的分布式结构。
此外,MakeMyTrip将大量新增用户定锚于二三线城市,也与携程在中国城镇市场的经验相互呼应。
即使国际市场尚未全面复苏,但在出境业务上,MakeMyTrip的国际业务增速已优于行业均值:2025财年国际机票营收年增33%,国际酒店年增65%,国际板块对营收贡献达25%。我们认为这显示携程资源输出对其国际化进程的助力。
如无意外,携程在B股被公司收购注销后,将回归单纯的股东身分,阶段性功能终结后双方各自分化。尽管合作告终,携程所灌注的能力,已内化为平台的基础。
04
新兴民族平台
在市值泡沫与基本面之间找均衡
2025年6月,MakeMyTrip以0%票息可转债与90美元普通股双轨方式,用以回购携程持有的Class B股份。这场结构调整后,MakeMyTrip完成董事会自主化,结束长达九年的控制权依赖。
此次季报,公司亦同步公告收购企业差旅平台CRED旗下的Happy,补足B2B场景,提升商务与费用管理整合能力。这不无有脱离战略投资者后,要在董事会结构与中长期经营上实现叙事独立,释放未来价值重估信号的味道在。
从Q4财报收入与市值观察,MakeMyTrip在本财年Q4的收入2.45亿美元,为携程同期的13%;运营利润3,123万美元,约为携程的6%;但市值已突破百亿美元,约为携程的四分之一。这一偏高的估值来自资本市场对“下一个中国”的想象,也来自MakeMyTrip能坐稳印度OTA第一宝座的预期。
携程的退出或将开启另一波股权竞逐:包括印度主权基金、家族办公室与潜在的并购方,都可能借此切入。同时,MakeMyTrip回归印度资本市场二次上市,也不无可能。
这将是一场属于印度OTA自己的长跑,也是全球资本市场重新评估新兴市场价值的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