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盛顿市长鲍泽宣布,本市的暴力犯罪率已降至三十年来的最低点。
然而,就在同一时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宣布首都进入“治安紧急状态”,并已着手部署国民警卫队。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描述,让外界对华盛顿的真实状况感到困惑,一场关于数据、权力和城市未来的激烈博弈正在上演。
两种数据,两种叙事
市长鲍泽的信心来源于官方数据。根据华盛顿特区警察局的报告,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暴力犯罪案件数量确实下降了26%。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民主党地方政府引以为傲的政绩。
在他们看来,联邦政府的介入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令人不安”。
然而,白宫描绘的却是另一幅景象。
他们选择聚焦于更长的时间线和更致命的犯罪类型。自2020年以来,华盛顿的年度谋杀案数量一直居高不下,连续五年都超过了2008年创下的186起纪录。去年的谋杀案更是达到了274起。
按人均谋杀率计算,华盛顿在全美大城市中高居第四位。
截至本月8日,今年城内已发生超过1500起包括谋杀、抢劫在内的严重暴力犯罪,平均每天超过7起。
白宫办公厅副主任斯蒂芬·米勒甚至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说法,称华盛顿“比巴格达更暴力”。
一桩血案点燃的导火索
这场联邦与地方的公开对峙,被一起街头暴力事件彻底点燃。
8月3日,一名前政府效率部的职员科里斯汀,在华盛顿街头遭到约十名青少年袭击。
这起事件迅速发酵,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怒斥华盛顿的犯罪“已完全失控”,并指责地方政府无所作为。
事件发生后,白宫迅速采取行动。9日,宣布增派450名联邦执法人员进驻。
10日,特朗普再次发声,誓言要“夺回首都”,并宣称要将无家可归者迁往“离首都很远”的安置点,将罪犯送进监狱。
到了11日,行动正式升级,特朗普宣布派遣800名国民警卫队队员,并保留增派更多人手的权力,同时将首都警察局置于联邦的直接管控之下。
这是安全问题,还是权力游戏?
联邦政府的强硬姿态,在华盛顿居民中引发了剧烈反响,几乎将市民撕裂成两个阵营。一些居民对当前的安全状况感到焦虑。
市民尼古拉斯·德米特里·艾菲尔就觉得,现在的犯罪问题比他小时候严重得多,整个城市都弥漫着紧张气氛。
另一位居民凯蒂·拉斯穆森则认为,公共安全是所有人的共同关切,只要联邦行动的初衷是为了建立安全感,她并不反对。
但她也承认,在具体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人们的看法永远存在分歧。
但更多的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居民梅丽莎·贝拉斯克斯的看法相当尖锐,她认为派遣军队的做法无异于“给枪伤贴创可贴”,完全回避了问题的根源。
在她看来,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心理健康资源的匮乏才是滋生犯罪的土壤,简单地把人赶走或抓起来,什么也解决不了。
抗议者杰西·拉比诺维茨的观点则更为直接,他认为这根本与安全无关。
他指出,华盛顿已经是全美监管最严密的城市之一,联邦政府的真实目的并非帮助民众,而仅仅是为了“权力和控制”。
首都的未来由谁决定
这场争端背后,是深刻的政治分歧。华盛顿特区拥有约70万人口,是民主党根深蒂固的“深蓝票仓”。
特朗普在两次大选中,在这里的得票率分别只有4%和不到7%。
因此,他此次以治安为名介入华盛顿事务,被许多人解读为针对民主党的一次政治打击。
这并非孤例。
今年6月,特朗普就曾下令调动国民警卫队进入洛杉矶“清除”非法移民,同样遭到了加州民主党政府的强烈反对。
外界普遍认为,特朗普的一系列行动,是在为全面“接管”华盛顿进行铺垫。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
根据1973年颁布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自治法案》,华盛顿拥有地方自治权。任何试图推翻该法案的举动,都将面临民主党在国会的全力阻击,并可能引发一场严重的宪政危机。
结语
联邦军队的靴子已经踏上了华盛顿的街头,但城市的宁静并未因此降临。这场由犯罪数据引发的风波,早已演变成一场关乎地方自治与联邦权力的激烈对抗。
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来说,他们所期盼的,或许并非是哪一方的胜利,而是一个真正能够解决问题、带来安全的未来。
然而,在当前的政治氛围下,这个简单的愿望显得格外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