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罗斯部署在克里米亚的防空系统出了一件大事。一套被寄予厚望的S-500防空系统,其最关键的雷达部分,被乌克兰方面成功摧毁。这次袭击的视频画面显示,尽管俄军的近程防空系统拼命拦截,火光四射,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这只“眼睛”。
起初,外界还以为被摧毁的是S-400系统的雷达,但经过军事观察家们对现场残骸的底盘、天线等细节仔细比对,确认这正是俄罗斯最新一代S-500“普罗米修斯”防空系统的标准配置——98L6“叶尼塞”相控阵雷达。这一发现让整个事件的性质完全变了。
S-500的神话破了
S-500系统是俄罗斯防空网的顶梁柱,号称能拦截从第五代隐形战机到中程弹道导弹,甚至包括近地轨道目标的任何威胁。它的设计重点就是为了应对高超音速飞行器和弹道导弹这类高难度目标。而98L6雷达,正是这套系统的核心感知单元。
这部雷达采用先进的有源相控阵技术,既能进行360度全方位扫描,也能将能量集中在特定扇区,专门追踪那些飞得又高又快的目标。按照俄罗斯军方的宣传,其探测距离和高度都远超以往任何同类装备。可以说,失去了98L6雷达,整套S-500系统就等于被戳瞎了双眼,战斗力大打折扣。
俄罗斯军方对S-500的部署极为看重。从2021年开始在莫斯科周边试用后,就逐步扩展到其他关键战略方向。克里米亚半岛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承担着为俄军提供纵深保护和控制黑海海空通道的重任,自然成了优先部署S-500的“样板战区”。把最先进的武器部署在最前线,本意是展示实力,结果却成了靶子。
土法上马的“无人航母”
更让俄军难堪的是乌克兰方面使用的攻击手段。这次袭击并非传统的导弹或空袭,而是一种被称为“无人航母”的复合战术。简单来说,就是用无人艇作为移动平台,将攻击无人机运送到目标附近海域,然后再发起最后一击。
这种战术组合的思路非常清晰。无人艇负责解决几十公里的远程投送问题,它贴着海面航行,本身就不容易被发现。当它抵达预定位置后,再释放出更小、更灵活的攻击无人机,由无人机完成最后几公里的精确突防和致命一击。
这个组合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是成本极低,就算中途无人艇翻了或者被击落几架无人机,损失也不大。但它恰好抓住了现代防空体系的一个巨大短板,那就是对超低空、慢速、小型目标的探测和拦截效率非常低下。传统雷达为了看得远,扫描扇区往往设置在较高空域,很容易忽略贴地飞行的“小不点”。
这次战果也证明了该战术的有效性。除了S-500的雷达,乌克兰在差不多同一时间,还公布了对俄军“Nebo-SVU”和“Podlet-K1”等多处雷达阵地的打击成果。这些攻击即便没能完全摧毁目标,也足以在战术上对俄军防空网形成持续压制,迫使其不断转移阵地,疲于奔命。
战斗机下场也拦不住
从现场流出的画面看,俄军的反应不可谓不激烈。面对来袭的无人机,阵地周边的近程防空系统火力全开,拦截弹在空中炸开一团团火球。更值得注意的是,俄军甚至出动了苏-30SM战斗机,飞到低空试图用机炮或近距格斗弹来驱赶这些小型无人机。
动用昂贵的战斗机来应对廉价的无人机,这本身就说明俄军地面防空系统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采取这种高成本的补救措施。这表明俄军指挥官已经将这次无人机袭击的威胁等级评定为最高,到了必须用空军力量来填补防空漏洞的程度。
然而结果并不理想。战斗机在低空追逐高速掠地的小目标,难度极大,效率很低。俄军的拦截只能说是尽力了,但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对于乌克兰来说,这种饱和式的攻击根本不需要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只要有一两架无人机能够突破防线,就能对S-500雷达这样的高价值目标造成致命打击。
问题不在于俄罗斯飞行员的技术,而在于整个防空体系的设计理念已经落后于无人机时代的发展。乌克兰在无人化作战方面的思维和战术创新,显然走在了前面。
结语
这次事件给俄罗斯敲响了警钟。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需要再增加多少防空导弹,而是其整个防御体系存在结构性短板。面对这种来自超低空的、廉价的、数量众多的新威胁,俄军急需补齐传感器网络在低空的盲区,优化岸防部队和防空部队之间的协同,并提高火力的持续性。
如果还是抱着老旧的思维,用拦截弹道导弹的思路来对付无人机,那么只会陷入越来越被动的局面。拦截成本高昂,不拦截后果严重,拦了又不能保证完全拦住。这种两难的境地,恐怕会在未来战场上反复上演。这次S-500雷达的损失,或许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