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日三国的上半年GDP数据刷屏了,美国14.9万亿美元,日本2.1万亿美元,中国66.05万亿人民币(约9.19万亿美元)。
乍一看,美国还是老大,日本勉强撑场,中国紧追不舍。
但说实话,光看数字真没啥意思,背后的故事才值得聊。
美国这数据,表面挺唬人,二季度年化增长率飙到3%,但仔细一琢磨,水分不少。
进口暴跌3.7%,贸易逆差收窄到602亿美元,光这一项就给GDP贡献了5个百分点。
说白了,这增长不是靠实打实的经济活动,而是靠“少花钱”硬撑出来的。
物价飞涨,高利率压得市场喘不过气,居民消费增速放缓,甚至有点“越富越穷”的意思。
债务压力也大得吓人,年度利息支出接近1万亿美元,政府不得不砍公共服务预算,劳动力市场支撑力减弱。
企业不敢扩招,私营企业新增岗位不到五成。
供应链受阻,普通家庭年均支出多了2400美元。
短期数据好看,但长期问题一大堆,美国经济真有点“虚胖”。
日本这边,上半年GDP 2.1万亿美元,二季度基本原地踏步。
增长主要靠个人消费,企业设备投资和民间住宅投资有点起色,但公共需求下滑,政府消费和公共投资反而拖了后腿。
外部市场冲击更让人头疼,美国提高汽车关税后,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锐减,九州地区尤其明显。
马自达等车企由盈转亏,丰田预计全年利润大幅缩水。
汽车零部件出口下滑,钢铁、物流等上下游行业也受影响,涉及就业岗位五百多万。
老龄化问题严重,75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0%,护理人员缺口近32万人,医疗和福利支出压力山大。
产业升级滞后,全球市场份额从10%掉到3%,电视、手机这些产品竞争力大不如前。
企业数字化转型慢,调整供应链成本高。
本田为了避开美国关税,放弃进口电池,改买丰田在美国工厂的货,利润又被压缩。
日本政府把全年增长预期下调到0.7%,还在担心美国关税会进一步拖累经济。
日本经济想快起来,真不容易。
中国这边,上半年GDP 66.0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3%。
夏粮总产量1.5亿吨,保持稳定。
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增幅超35%,信息服务类增长11.1%,带动国内旅游32.85亿人次,旅游消费超3.15万亿。
出口同比增长7.2%,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增长12.7%。
国内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推动相关消费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
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扩大投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7.3%,基建投资增长4.6%。
多次降准降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引导资金流向高端制造、绿色能源领域。
31个重点行业推进更新,86.2%的规上轻工企业实现研发工具数字化。
核心CPI从一季度0.3%回升至上半年0.4%,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三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研发投入强度保持较高水平,超过欧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长三角地区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订单响应效率,西部沙漠光伏基地延伸出绿氢制氨等产业链,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形成合力。
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向好。
说实话,我觉得美国这数据有点“虚”,日本是真难,中国虽然还有差距,但势头不错。
不过,经济这东西,光看数据真不够,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才是关键。
美国的高债务、日本的低增长、中国的转型升级,都是大挑战。
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谁主沉浮,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