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楚留香和麻衣教的圣女张洁洁相爱至深。楚留香为了张洁洁,甚至愿意放弃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留在麻衣教里。然而,张洁洁心里明白,楚留香天性自由,不受拘束,而麻衣教规矩太多,实在不适合他长期待下去。那时,张洁洁已经怀孕,肚子里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麻衣教的圣女或圣父,关系重大。为了孩子的安危,张洁洁恳求麻衣教的长老,最终让楚留香得以离开麻衣教。
时光匆匆,好像刚一眨眼,七年就过去了。有一天,一个穿着旧衣的老奶奶找到了楚留香,给了他一封信。楚留香接过信,慢慢打开,只见信里画着一朵盛开的桃花,好像要从纸上跳出来一样。桃花旁边写着两句诗:“自从见到桃花后,从此再无怀疑。”看到这两句诗,楚留香想起了和张洁洁那段美好的时光,这正是他们在春风中相遇后,第二天早上他有感而发写下的诗句。
当目光扫过那行诗句时,“乾造丁酉丙午甲子壬申” 十个字赫然入目。楚留香顿时感到气血翻腾,心中犹如被重击一般,身体微微颤抖,几乎要落下泪来。他是个聪明人,稍作推算便明白这十个字,正是某个男孩的生辰八字,而推算的时间,恰好是他与张洁洁分别八个月后所生。
楚留香一生游历四方,从未想过自己竟然已经有了一个孩子。这一刻,他的心里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初为人父的喜悦,也有对那个未曾谋面的孩子无尽的思念。他满怀期待,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看着面前的麻衣老妇,目光锐利,似乎想要从她那里得知关于儿子的一切。
眼前,他看到的是一位身穿麻衣的老妇人,目光坚定得像磐石一样,缓缓摇了摇头。紧接着,老妇人的话就像一盆冷水,瞬间扑灭了他内心的热烈情绪:“不让见儿子,这是张洁洁的意思。”这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像有千斤之重,让楚留香愣在原地,一时之间,心中五味杂陈,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楚留香愣在原地,像根木头一样一动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回过神来。他的心里翻腾着各种念头,想法像走马灯一样飞快闪过。他思忖了好久,终于朝桌子走去,打开信纸,拿起毛笔蘸了墨水,开始给张洁洁回信。
信纸上,他毫无保留地向张洁洁讲述了自己真实的身世。他写道,自己真正的名字叫铁中流,父亲是大旗门中赫赫有名的铁中棠,母亲则是温柔可人的水灵光。回想年轻时,父亲铁中棠凭借超群的武学天赋,将“嫁衣神功”和“大旗风云诀”等绝学融会贯通,为他量身打造了一门独特的内功心法。这门心法十分玄妙,却一直没有正式的名字。
楚留香明白,自己可能没有机会亲自教儿子武功了。因此,他把这门秘传的内功心法和自己苦心研究出来的“鹤翔九天”轻功,详细地写在了一封信里。他想,就当是给儿子的礼物吧,希望儿子能够依靠这些,在江湖上站稳脚跟,无论将来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保护好自己。
张洁洁收到了一封信,拆开一看,过去的点点滴滴和楚留香在一起的日子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看完信的内容后,她盯着信看了好久,心里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楚留香的思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她沉思了一会儿,给儿子取名叫“铁承泽”,这个名字意义深远,寄托了她对儿子未来深深的期望,希望他能继承先辈的恩德,在人生的道路上顺风顺水。
后来,张洁洁让铁承泽一边学习麻衣教的功法,一边修炼楚留香传授的内功和轻功。铁承泽天生就有着过人的天赋,就像是上天特别赐予的武学天才。不论是麻衣教的深奥功法,还是父亲传给他的独特内功和轻功,他一学就会,学会就能精通,进步神速,让人看了都感到惊讶。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开玩笑。一个武学天赋极高的人,竟然对武功毫无兴趣。就像三国时期的曹植,虽然以辞赋才华闻名天下,却把辞赋看作是小技艺。铁承泽也是如此,在武学的世界里,他找不到真正的乐趣,却偏偏对打铁这件事痴迷不已。
铁承泽从小对打铁充满了特别的兴趣,好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指引着他。每当他站在热闹的铁匠铺里,看着那熊熊燃烧的炉火,听着铁锤敲打矿石发出的响声,他就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
他痴迷于把一块块冰冷粗糙的矿石,经过千锤百炼,打造成锋利的武器或实用的工具。在他看来,这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将平凡变为神奇,带来的满足感是任何美味佳肴都无法比拟的。甚至那些让人争得头破血流的权力,在这种创造面前也显得黯然失色。
按照常理,铁承泽作为麻衣教主的接班人,要承担起传承教派和发扬教义的责任,日常已经被各种繁琐的仪式和严格的训练占得满满当当。像打铁这种在别人看来不太体面的活计,本不应该与他有太多瓜葛。但命运却在此时悄悄地发生了转变。
铁承泽非常聪明,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在文化和武术的世界里发光发热。不论是复杂的宗教经典,还是深奥的武术秘籍,他都能轻易理解,出色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远远超过了张洁洁等长辈的期待。
大家看到他对打铁的热情如此之高,而且在其他方面也非常出色。在他九岁那年,大家就答应让他跟着几位在江湖中很有名、技艺高超的铁匠学艺。时间过得很快,随着他的技艺越来越精湛,后来他自己也开了一间打铁铺子。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他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热爱和才华。
寒来暑往,岁月悠悠,铁承泽的年纪逐渐增大,他的内功和外功也越发精进,如同破土而出的劲竹,节节高升。随着武功境界的不断提升,他在打铁时,各种优势都显现无遗。每一次挥动铁锤,都因为深厚内力的加持而无比精准,仿佛铁锤与他心意相通,落点分毫不差。
最让人惊叹的是,他用内力操控炉火,那燃烧的火焰温度居然比普通的风箱鼓风还要高得多。在这种超高温度下锻造出来的铁器,质量特别好,质地非常精细,旁人根本望而生叹,无法比肩。
这般相辅相成的奇妙效果,让铁承泽练功的劲头更足了。他每天勤奋修炼,无论寒暑,进步神速,武功一日千里,如同展翅高飞的雄鹰,在武学的苍穹中越飞越远。同时,他的打铁技艺也日渐成熟,以惊人的速度突飞猛进,在叮当声中,锻造出的铁器愈发精美绝伦,名声渐渐在周边传开。
眨眼间,铁承泽已经十八岁了。这时的他,武艺已经在江湖上达到了顶尖水平,一举一动都透出高手的气质;他的打铁技艺也接近完美,离成为大师仅差最后一步,他制作的每一件工具都堪称杰作,让许多同行羡慕不已。
就在他看起来前途无量的时候,一个巨大的挑战悄无声息地逼近了他。几天后就是铁承泽的十八岁生日。按照麻衣教长久以来的传统,到那时他将接任麻衣教的圣父之位,成为新一任的教主,统领整个教派。
铁承泽心里明白,一旦接受了这个任务,自己的生活就会被教派的事给牢牢绑住,再也无法随心所欲地享受打铁的乐趣了。于是,他心里充满了抵触,先后三次去找张洁洁和麻衣老妪,郑重其事地提出反对意见,说话时语气真诚,希望能说服她们改变主意。
但是张洁洁和麻衣老妪态度坚决,言辞激烈,坚称这是铁承泽与生俱来的使命和无法推卸的责任,绝无商量的余地。面对这种强硬的回应,铁承泽表面上看似无奈妥协,默默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但他的内心深处,早已悄然燃起了反抗的火焰,暗自开始谋划一场改变命运的“出逃”计划。
在那天的继承仪式上,麻衣教的每个人都显得非常庄重,到处都是装饰,教里的人都忙碌着准备。距离铁承泽命运转折的时刻还有两个时辰。铁承泽找到了他的母亲张洁洁,眼神中流露出不舍,低声说:“母亲,我知道一旦成为教主,我将全身心投入到教务中,可能再没有时间去打铁了。我对打铁真的非常留恋,希望能再去铁铺待一会儿,希望母亲能答应。”
张洁洁看着儿子,见他眼中有股真诚,心中不由得生出一丝怜爱。她知道儿子对打铁特别痴迷,想了想觉得这个请求很合理,便轻轻点了点头,柔声说:“去吧,早点回来,别误了时间。” 铁承泽听了,连忙跪谢母亲,然后快步离开了。
时间过得很快,那大典的吉时越来越近,可铁承泽却像泥牛入海一样,迟迟没有回来。张洁洁心里渐渐不安起来,原本沉稳的脸上也多了几分焦急。麻衣老妪也察觉到了事情不对劲,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忧虑。事情不能拖下去,她们立刻使出上乘轻功,身形如电,迅速飞奔向铁承泽的打铁铺。
赶到铺子时,眼前的景象让她们心中一沉。只见铁承泽的四个随从瘫坐在地上,脸色苍白,一动不动,显然是被人点了穴道。而铁承泽本人已经不知去向,整个铺子冷冷清清的,只有炉火尚未完全熄灭,静静地诉说着不久前这里曾有人停留。
麻衣老太婆环顾四周,眉头紧锁,沉声说道:“我麻衣教防卫严密,戒备森严,教中各处要道都有高手把守,铁承泽想悄悄逃出教外,谈何容易。依我看,除非他走海路,否则绝无可能。”
张洁洁一听,心里愈发着急,声音也有些颤抖:“海边的悬崖直插云霄,足有几百丈高,崖壁陡峭得像被削过一样,光滑得连飞鸟都难以飞过,根本找不到可以攀援的地方。如果他真的要跳海逃生,就算有绝世轻功,那汹涌的海浪也能把他打得筋断骨折,粉身碎骨。这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
众人听了,都是一惊,来不及细想,赶紧朝海边跑去。等赶到时,只见悬崖边上,一个挺拔的身影背着手站着,正是铁承泽。在他旁边,停着一只巨大的风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众人仔细一看,这风筝不是普通的竹木材料,而是用极薄的钢片制成的,造型精致,透着一股冷峻的气质。
铁承泽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听见众人走近的脚步声,缓缓转过头来,目光直接落在张洁洁身上,眼中充满了坚定与决心。他开口说:“母亲,您可知道,钢铁也能在天空中飞翔?”
张洁洁还没来得及开口,麻衣老妪已经慌乱起来,她大声喊道:“承泽,你这是糊涂了!钢铁那么重,怎么能在空中飘着?这简直是太荒谬了!你赶紧回来,有什么事情咱们都可以好好商量,千万不能做这种疯狂的事情!”她的声音因为焦急而变得尖锐,仿佛要划破这紧张的空气。
铁承泽听后,脸上依然挂着淡淡的微笑,温柔地看着面前的麻衣老妪,慢慢说道:“姥姥,我心里明白,若不是当年您出手相助,就没有今天的我。您的恩情,我一直记在心里。只是这些年,您总是板着脸,让人觉得严厉又烦人,这样做何必呢?其实,我知道您是为麻衣教着想,也是为了我好。” 他的话语中,既有对老妪的理解,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这时,张洁洁露出了一丝温柔而释然的微笑,她看着铁承泽,眼神里充满了信任和慈爱,轻声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既然你说钢铁能飞,那就一定成真。记得当年,我让爸爸去追求他的梦想。”
张洁洁温柔地说:“今天,我也不会拦你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吧,去做你热爱的事情。无论是成为人人敬仰的大侠,还是决定当个平凡的铁匠,只要你能健康快乐地活着,妈妈就已经很开心,别无所求了。”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在海风中传递着无限的关爱与包容。
铁承泽忍住眼泪点了头,然后扛起那铁制风筝,在大家惊讶的目光中,朝悬崖跑去,随后一跃而下。张洁洁跑到崖边,只见铁承泽驾驭着风筝下坠了一段距离后,竟然随着风飞了起来,她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铁承泽也大声回应。两人的呼喊声在悬崖峭壁间回响,久久不息。
铁承泽从麻衣教逃出来后,决心闯荡江湖,开始了几年的流浪生涯。他心里充满了对打铁手艺的热情,走遍了全国各地,寻找好的老师学习。每到一个地方,只要听说哪里有名铁匠,他就会去拜访,虚心求教,就像一块干渴的海绵,拼命吸收各种知识。
铁承泽在漫长的学艺岁月里,经历了无数次的锤炼和磨难。他的技艺不断精进,对铁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因为常年在炉火旁挥舞铁锤,他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茧子和伤痕,但眼神中对打铁的热爱却始终如火焰般炽热,甚至越来越明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打铁手艺越来越精湛,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打造出来的铁器,不仅外形精致,质地也极为优秀,让人看了都忍不住称赞。
听说大冶是远近闻名的冶炼之乡,汇聚了许多能工巧匠。铁承泽心怀向往,决定前往大冶。在大冶城里,他找到了一家店面,开设了自己的打铁铺子。刚开始,铺子并不显眼,在铁匠云集的地方,显得微不足道。但铁承泽并不在意,他每天都在打铁上专心致志,沉浸在那熊熊炉火和清脆的锤声中。
时光悄悄流逝,数年后,大冶城中流传起一个神秘的传说。城里的铁匠很多,比如王铁匠、赵铁匠、李铁匠等等,都是靠手艺谋生。大家通常用他们的姓来称呼他们。但有一个铁匠与众不同,他不需要姓来标识,人们只需称他一声“铁匠”,所有人都心领神会。
这位英雄名叫铁承泽,他靠着一把铁锤打出了一片天地。他的打铁手艺无人能敌,在这片冶炼的地方,他成了人人称道的传奇人物。
三十年间,铁承泽专心致志地研究打铁技艺,不断追求完美,打造了大量兵器,名声在江湖中传开。许多武林高手都以拥有一件他亲手制作的兵器为傲,其中包括天机老人那闻名天下的“天机棒”,还有后来引发江湖动荡的“圆月弯刀”。
铁承泽是个打造兵器的人,他有自己的规矩和个性。他从不把钱看得重,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如果见到有人前来求兵器,而且这个人品行纯良,与自己很投缘,哪怕对方身无分文,他也会欣然答应,精心打造,不收任何费用。但如果遇上那些品行不端、让他厌恶的人,即便奉上万两黄金,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哪怕面前有金山银山,也绝不为所动。他这种率性而为的做事风格,在江湖中独树一帜,更加增添了他神秘的色彩和传奇的光环。
从前,魔教教主听说铁承泽大名鼎鼎,便特意登门拜访。教主一脸诚意,一见面就表明来意,提出用三万两黄金酬谢,希望铁承泽能为他打造一把“圆月弯刀”。铁承泽抬头打量了一下对方,发现那人身上透出一股邪气,心里顿时有些不快,本想直接拒绝。
这时,传来开封遭遇洪水的消息。顷刻间,洪水泛滥,浊浪滔天,数万百姓陷入困境,房屋被冲毁,农田被淹没,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铁承泽听闻此事,心中非常不忍,生出同情之心。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先接受魔教教主的一万两黄金,立即命人快马加送至开封,以解受灾百姓的燃眉之急。
三个月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魔教的教主按照约定来取刀。当他看到那柄精心打造的“圆月弯刀”时,眼睛里闪过一丝贪婪和惊喜。这刀刀身寒光凛冽,刃如霜雪,弯弯如月,散发着摄人心魄的气势。它的工艺精妙,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魔教教主对这柄刀非常满意。
然而,这位魔教教主天生就贪心且狡猾。见刀已经到手,心中便起了歪念,想赖掉剩下的两万两黄金。他眼珠一转,脸上露出虚伪的笑容,开始百般推脱,找各种理由拒绝支付尾款。铁承泽见状,心中怒火顿时冒起。他平时为人和善,但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种说话不算数、卑鄙无耻的人。
此刻,他不再多话,身形一晃便迅速逼近,施展迅猛的拳脚。只见他出拳带风,踢腿如闪,几个回合下来,魔教教主已是头昏眼花,站都站不稳,完全无法反击。
邪教首领何时受过这样的委屈,现在被打得鼻青脸肿,倒在地上,心里害怕极了。铁承泽高高在上地看着他,冷冰冰地说:“今天让你明白,这个世界看重信用。你既然想赖账,就得付出代价。”
魔教的头目被吓得连连求饶,哪里还敢反抗。最后,他不仅乖乖交出了剩下的两万两黄金,还在铁承泽的威逼下答应二十年后再来取“圆月弯刀”。这件事之后,铁承泽嫉恶如仇的名声更大了,江湖上的人对他更加敬畏。
李寻欢久闻铁承泽的大名,铁承泽锻造兵器的技艺在江湖上传说得神乎其神,李寻欢心中一直向往那些出自铁承泽之手的兵器。这一天,李寻欢满怀期待,特地前来拜访铁承泽,请求他为自己打造一把飞刀。踏入铁匠铺,只见屋内炉火熊熊,铁承泽正挥锤锻铁,火星四溅。
铁承泽感觉有人来了,抬头一看,发现面前站着一个少年。这少年穿着一件朴素的长袍,身材笔直,面容清秀,眼睛明亮有神,眼神中透露出真诚和纯真,整个人显得与众不同。铁承泽看到这少年,心里不由得对他产生了好感。
李寻欢礼貌地拱手致意,说明了自己的来意。铁承泽微微点头,想了想说:“我做飞刀,材料和工钱一起算,一把三两银子。”李寻欢听了心里盘算着,这价格还算合理,而且能请到铁承泽这样的高手,真是难得。于是他当即爽快地表示要订九把飞刀,并从怀里掏出二十七两银子,双手恭敬地递过去,动作干脆利落,显得十分豪爽。
铁承泽接过银两,点了点头说:“我每天只能打造一把飞刀,你九天后再来取货吧。”李寻欢知道打铁是一项精细活,需要全神贯注,耗费不少心思。铁承泽这样安排肯定有他的道理,于是他欣然答应了,再次拱手道谢,然后转身离开了,心里满是期待,希望能早日拿到自己满意的飞刀。
铁承泽这样定价,里面大有玄机,实际上几乎不赚什么钱。他私下算过,去掉打造飞刀所需的各种精铁、玄钢等材料费用,每天才三两银子,剩下的钱勉强只能买几壶好酒,用来满足自己偶尔的酒兴罢了。
凭借他精湛至极的打铁技术,要是全力以赴,一天做出上百把飞刀也轻而易举。但为了李寻欢,他却宁愿慢慢来,每天只专心打造一把,这都是因为他对这位少年的特别看重。
在铁承泽心里,李寻欢身上那种正直无邪的气质和超凡脱俗的风姿让他心生喜爱。因此,他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打造每一把飞刀,只为不负这份难得的缘分。
九天后,李寻欢心里想着那九把飞刀。那天早上,他早早起床,整理好衣服,然后按照约定前往铁承泽的铁匠铺。走进铺子,只见铁承泽早已等候在那里,旁边案几上整齐地摆放着三个一模一样的刀囊。
铁承泽见到李寻欢,微微一笑,把三个刀套递给他,说:“这九把飞刀都在这里面。这三个刀套上分别写着‘天’‘地’‘人’三个字,每个都有特别的意思。” 李寻欢接过,心里既好奇又兴奋,连忙道谢。
李寻欢和铁承泽告别后,急忙赶回家。他轻轻地把三个刀囊放在桌子上,然后一个一个打开。里面装着九个刀鞘,每个都做工精细,散发着一种古老而优雅的光芒。他依次取出了飞刀,乍一看,这九把飞刀形状优美,刀刃上闪烁着寒光,好像都是由同一个工匠打造的。
再仔细看看,你会发现它们在大小、重量和刀刃的弯曲程度上,都有细微的差别。李寻欢眉头轻轻皱起,反复思考,试图弄清楚这些差别的原因,但一时之间,却像置身迷雾之中,难以理解其中的奥秘。
李寻欢对着九把飞刀反复查看,始终没找到什么特别的地方,满心疑惑如同乱麻一样纠结。想来想去,他决定去请教师父沈浪。他怀里揣着飞刀,匆匆赶往沈浪的住处。一路上,他一直在思考飞刀的各种细节,脚步变得越来越急。
见到沈浪,李寻欢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迫不及待地将飞刀取出来,呈给师父看,并把心中的困惑一一说来。沈浪接过飞刀,仔细端详,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随即笑道:“这位大冶的铁匠,果然不是普通人,这‘天’‘地’‘人’三刀,暗藏玄机!《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九把刀的精妙之处,便与其中的道理相通。”
李寻欢听了,心里一动,不禁问道:“依师父所言,弟子是否应该从‘人’刀练起,一步一步,最终达到‘天’刀的境界呢?”
沈浪摇了摇头,眼神坚定,语气认真地说:“恰恰相反,你应该从‘天’刀开始练起,最终才能达到‘人’刀的境界。老师仔细考虑了这九把刀,发现其中三把‘天’刀最坚硬锋利,很可能融入了西域五石精英的技艺。你先用这三把‘天’刀磨练刀法,要像天道运行一样刚健有力,积极进取,发愤图强,永不停歇。这样,你才能在刀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突破自我。”
关于这三把“地”刀,它们的材质比“天”刀稍微柔软一些,据说里面掺杂了一些金和铜。等你的刀法达到很高境界时,你应该像大地一样,不断积累美德,开阔胸怀。到那时,这“地”刀不仅能像普通飞刀一样掷出去击败敌人,还能作为近身搏斗的武器,随意挥舞,攻守自如,展现包容万物的特性。沈浪目光锐利,神情严肃地向李寻欢解释这一切。
说完,沈浪又拿起一把“人”字刀,递给李寻欢,接着说:“你看这三把‘人’字刀,虽然没有‘天’字刀那么锋利,但也比‘地’字刀要硬一些。这其中的道理很深奥,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的,你得在以后的实战中慢慢体会,用心去领悟。”
李寻欢在江湖上经历了许多风雨,打过无数次的仗,他的刀法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精湛。在他漫长的游历生涯中,他始终记得师父沈浪对“人”刀的教导,不断在实战和思考中领悟其中的真谛。
多年后,江湖纷争再起,李寻欢陷入绝境,面对敌人,生死一线。他下意识地挥动飞刀,却忽然领悟到“人”刀之理。原来,“人”刀的关键在于以人为主,刀意应源自对人的关怀与悲悯。从此,李寻欢的刀法更进一步,出刀时心中所想不再只是克敌制胜,更多的是如何在保全自身的同时,拯救无辜之人。
后来,他浪迹四方,用刀救人的时候越来越多,渐渐超过了杀人。他手中的飞刀,也成了江湖中正义与善良的标志,被人们敬重。
每当李寻欢看着手中的飞刀,他就对制造它们的铁匠铁承泽充满敬意。这位从来没有见过面的铁匠,不仅技艺高超,锻造出如此精美的飞刀,还在这飞刀中融入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李寻欢受益匪浅。
李寻欢说起他的飞刀时,总是说每把飞刀只花了三两银子。这看似平常的三两银子,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江湖情谊和非凡的武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