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中国银行总部的灯光还亮着。
一份400亿元的债券发行公告突然弹出,利率低至2.16%,创下国有大行永续债的历史新低。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农业银行却悄悄按下“删除键”——宣布全额赎回五年前发行的350亿永续债。
一边拼命借钱,一边紧急还钱,两大银行的操作像一场精准的资本魔术,而魔术师的底牌藏着一个惊人的反差:中行此刻借钱的成本,竟比农行五年前低了整整234个基点。
要知道,这相当于每年省下8亿利息,足够养活一家中型银行全年利润。
中行这次发行的可不是普通债券。
它叫“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名字拗口,作用却狠——万一银行破产,这笔债能直接“消失”,不用还钱。
这种设计让它在全球金融圈有个花名:“资本吸尘器”,专吸市场资金补银行元气。
8月22日启动发行,四天后的26日正式落地,400亿资金瞬间到账。
公告里冷冰冰的“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七个字,背后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救命钱:每100元贷款中,至少有10.5元要靠这类资本垫底。
农行的操作更耐人寻味。
它赎回的350亿债券,是2020年8月发行的“老债”,票面利率虽未公布,但参照当年同类产品普遍在3.5%以上。
选择在2025年8月24日(因周末顺延至25日)果断赎回,恰似还清一笔高息房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农行年内第二次大额赎回——五个月前,它刚甩掉850亿永续债包袱,两次合计清退1200亿。
为什么两大巨头策略截然相反? 秘密藏在监管规则里。
中行需要冲刺一项国际监管指标: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
根据央行2021年新规,像中行这样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必须在2025年初前让资本缓冲层达到风险资产的16%。
而2023年测算显示,四大行当时还差2万亿达标。
中行此次发债,正是用400亿子弹填弹药库。
农行则打起了“利息算盘”。
2020年发债时市场利率高,如今宽松政策下资金便宜到“白菜价”。
今年五月农行新发500亿永续债,利率仅2%,比中行这次还低16个基点。
用2%的新债替换可能3.5%+的旧债,每100亿每年能省1.5亿利息,比做一百笔中小企业贷款还赚。
资本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
中行发债公告后,其A股主力资金净流出6823万元,港股更遭抛售1.66亿港元。
投资者显然在担心:新债发行会稀释股东权益吗? 但另一边,农行赎回消息却像一针强心剂——能随时甩掉350亿债务,证明家底够厚。
这场资本腾挪背后,站着一位隐形导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农行赎回公告里明确写着“经总局认可”,中行发债也需总局批复额度。
监管层手里拽着两根缰绳:一边用TLAC新规逼银行补血,一边用低利率环境诱使银行置换旧债。
双重调控下,2025年前五个月商业银行“二永债”发行量冲到6481亿,同比增3.6%,仅五月就占2845亿。
银行柜台前的老百姓可能不知道,他们存款的安全垫正悄然加固。
中行新债补充的“其他一级资本”,是银行抗风险的最后盾牌;农行甩掉高息债后,每年省下的真金白银能多覆盖几十亿不良贷款。
当两大巨头在资本战场上擦肩而过时,普通人存折里的数字,正因此少了一分风险。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