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篮球圈子可真是半天都不能消停。
昨晚我这刚准备放下手机,清心寡欲睡个好觉,结果“叮咚”两声,差点没把我直接送走。
一条是U16男篮的小伙子们,在蒙古把亚洲杯打成了人机局,四场比赛咣咣下来,净胜对手145分,就问你怕不怕。
另一条,则是咱们WCBA的“镇圈之宝”刘禹彤,这位两米出头的大宝贝,终于把天赋带到了大上海。
这俩事儿,你分开看,是两条快讯。
但你连起来一琢磨,嘿,那滋味儿可就全出来了。
先说这帮U16的小将,陈昱休、张淳智这帮小子,打球那叫一个横。
尤其打巴林那场,开局让人家抢了个先手,我还寻思着要坏事,结果陈昱休这小子眼皮都不抬一下,三分线外手起刀落,还顺带罚了个球。
那感觉,就像是学霸跟你说这次考试有点难,结果卷子发下来还是满分,气不气人?
这帮孩子打球,已经不是我们印象里那种慢悠悠的阵地战了,那转换速度,那分享球,偶尔会让你恍惚一下,这是不是请了外援了?
打住。
香槟先别开。
咱们这些老球迷,心里都有本账,记得清清楚楚。
当年王治郅那一批横空出世,我们喊“黄金一代”;后来姚明易建联,我们觉得稳了;再到周琦郭艾伦在亚青赛上大杀四方,我们又觉得“这波有了”。
结果呢?
成年人的世界,尤其国际赛场,那是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在亚洲青年赛场净胜一百多分,固然提气,但这玩意儿的含金量,说白了,就跟你在小区号称“球王”一样。
真正的考验,是碰上新西兰那帮小牛犊,是去U17世界杯上,跟那些十五六岁就一身腱子肉的欧洲、美洲怪物们掰手腕。
从“亚洲我无敌”到“世界赛场求一胜”,这中间的鸿沟,淹死过太多天才了。
聊到天才和现实的差距,刘禹彤这事儿就更有嚼头了。
她加盟上海女篮,这操作,绝了。
上海队这是铁了心要在内线屯一个“重资产”。
刘禹彤是谁?
一个活在21世纪的“复古中锋”。
把她往篮下一放,她的吨位、她的低位脚步、她的柔和手感,在WCBA绝对是噩梦级别的存在。
可问题也来了,现在的篮球,讲究的是一个“快”字。
你这边刚凿进去一个,人家那边一个快攻反击,三分就扔进了。
她就像一艘华丽的西班牙大帆船,炮火是猛,装甲是厚,可就怕遇上海盗的小快艇,围着你到处骚扰,你这炮台转不过弯来啊。
所以你看,这笔签约,对双方都是一场冒险。
上海队在赌,赌刘禹彤这块“镇宅之宝”能在季后赛的刺刀见红里,成为那个一锤定音的胜负手。
刘禹彤自己也在赌,赌上海队的战术体系,能把她的威力发挥到最大,而不是让她在一次次的折返跑里耗尽油箱。
这不仅仅是一个球员的转会,这几乎是两种篮球哲学的碰撞:是坚持用绝对的高度和力量去解决问题,还是顺应潮流,追求极致的速度和空间?
这才是中国篮球眼下最有意思的局面。
U16的小伙子们,代表着我们对“未来”最美好的想象,他们快速、团队、充满活力,好像是我们一直想要的那种篮球。
而刘禹彤,则是“现在”最纠结的一道难题,她的天赋肉眼可见,但她的短板也同样刺眼。
我们到底该走哪条路?
或者说,这两条路,能合二为一吗?
球迷们也分裂得厉害。
一边对着U16的集锦疯狂点赞,高呼“未来可期”;另一边又在刘禹彤的新闻底下吵得不可开交,讨论她到底能不能适应现代篮球。
这其实挺好的,有争论,才说明有关注。
最怕的就是一潭死水,大家伙儿都觉得没劲,那才真是完蛋了。
所以啊,明天CCTV5的直播节目表上写了啥,看看就行。
真正的好戏,从来都不在节目单上。
它在这帮年轻人的汗水里,在刘禹彤的选择里,也在我们每一个球迷的争论和期待里。
说真的,你觉得大宝贝这趟上海滩之行,能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