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8月紧急召开的巴以问题会议上,英国、法国代表公然与中俄形成统一战线,以4比1的悬殊比例向以色列猛烈开火。 美国作为五常中唯一沉默者,孤立无援地坐在会场中央。
这次紧急会议由英国、法国联合丹麦、希腊、斯洛文尼亚共同推动。
安理会成员几乎全员响应,只有美国未明确支持召开。 会议核心矛头直指以色列军方行动。 以色列政府于8月8日高调宣布已批准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击败哈马斯”军事蓝图,授权以军全面接管加沙城。 这项计划旨在通过军事力量彻底控制整个加沙地带,瞬间引爆国际舆论。
英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詹姆斯・卡里乌基当众撕破脸皮:“扩大军事行动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不能保证被扣押人员安全获释,只会给加沙的巴勒斯坦民众制造更深的苦难。 这不是通往和平的通道,是鲜血铺就的死路。 ”以往被视为美国铁杆盟友的英国,此刻将炮口对准以色列的军事逻辑。
法国代表贾伊・达尔马迪卡里的发言:“面对以色列的最新声明,我们必须拉响最高警报。 正如法国在8月8日所严正声明:法兰西共和国以最强硬措辞谴责以色列政府扩大军事行动夺取加沙城、妄图军事控制整个加沙地带的战争计划。 ”英国和法国的言论标志着西方阵营内部出现罕见分裂。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早已多次发声:“立即实现加沙持久停火是挽救生命、缓解人道灾难的根本前提。 ”中方持续施压要求以色列立刻停止在加沙的一切军事行动。 俄罗斯代表立场鲜明支持巴勒斯坦,公开抵制以色列的武力升级政策。 安理会现场形成中俄英法四大国合围以色列的局面。
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观察员的控诉更为沉痛。
多数安理会成员国代表附议谴责以色列践踏国际法和安理会决议。 这场紧急会议几乎演变为针对以色列的集体审判。 此刻所有人目光聚焦在美国代表席:全场唯一保持沉默的五常国家。
美国代表全程闭口不言引发多重解读。
以色列长期扮演美国中东战略支点,支撑着美国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布局。 政治层面更牵扯盘根错节的国内力量:从犹太游说集团AIPAC到福音派基督徒团体,军工复合体等,均深度介入美国对以政策。 这些势力在特朗普时期达到高峰。
特朗普在任时曾多次公开确认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2024年竞选期间特朗普公开表示支持以色列在加沙“消灭哈马斯”的军事目标。 英国法国的突然倒戈宛如对特朗普政治遗产的公开叛变。 美国政府拒绝回应盟友指控的行为耐人寻味。
以色列政府的实际行动却更为强硬。
内塔尼亚胡办公室在舆论风暴中照常发布作战方案:以军将对加沙城实施全面军事管制。 以色列军方高层提出加沙战后管理方案:在北部设立“安全区”,在南部执行长期扫荡,最终目标被定义为“瓦解哈马斯政权结构”。这等同于宣告将无限期延长军事存在。
加沙地面局势持续恶化。
以军特种部队已在加沙城西区建立永久性检查站。 卫星图像显示推土机正在加沙地带核心区构筑长达数公里的隔离障碍。 巴勒斯坦医务人员在联合国镜头前控诉以军炮击医院周边区域。 欧洲记者团在撤离前最后报道称加沙城北部的供水网被以军系统性摧毁。
全球多国首都爆发反以示威。
巴黎凯旋门被巴勒斯坦旗覆盖;伦敦唐宁街10号遭抗议者墨水弹袭击;柏林勃兰登堡门前堆满象征儿童遇难者的童鞋。 多国学生团体公开抵制与以色列相关的学术项目。 南非政府在联合国国际法院提交新的诉讼案指控以色列种族灭绝。
以色列政治评论员的电视台辩论异常激烈:“内塔尼亚胡政府刻意无视国际法庭警告构成重大战略误判”;“联合国成为反以政治舞台完全不必理会。”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数据暴露内情:以色列科技股一周暴跌超13%,谢克尔汇率创历史新低,军方强硬政策重创本国经济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