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开创的光武中兴时期,确实相当有分量。
咱们来简单总结一下:
1、权力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
因为西汉早期时,三公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建立后,刘秀对整个朝廷的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大改动。
把大司马这个职位换成了太尉,并且减少了丞相的权力。同时,还取消了御使大夫这个职位。
太尉不再负责调动军队,主要是管理军队里的日常工作和考核监督军事官员(比如每年年底,他会汇总各地的军事表现,然后提出奖惩建议)。这样一来,朝廷里的大部分钱财管理权就到了司空手上。
刘秀把尚书的团队给壮大了,改名叫尚书台。
世祖继位后,把事务分成了二千石曹,接着又把客曹拆成了南主客曹和北主客曹,这样一来,总共有六个部门。
慢慢地,尚书台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大,职责也越来越全面,实际上变成了宰相府。尚书替皇帝想办法,起草各种法令,刘秀的好多指令都不经过三公,而是让尚书拟好文件,直接传给外面的朝廷官员。
虽然设了三公这个职位,但权力都归了台阁。从那时候起,三公就成了摆设;不过要是政事没处理好,还是要被怪罪的。
他一方面对功臣很好,封了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让他们享有很高的地位。
邓禹、贾复等人明白刘秀想要停止战争,推崇文教,于是纷纷交出将军的印信,请求归还兵器。刘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让那些功臣退下来,都封为列侯回到家中,不再让他们在朝廷掌权,而是改用文官来治理国家。
对于立下功劳的大臣,即使他们偶尔犯点小错,刘秀也总是宽容对待,不给他们惩罚。刘秀一辈子都没杀过一个有功之臣,都让他们享有福禄,安稳度过晚年,这在历代皇帝中是非常少见的。
另一方面,他在管理官员方面以严厉出名:
皇上注重管理官员,风气有点严苛;光武帝接手了王莽留下的摊子,治理国家时相当严厉果断。
这让很多高官,特别是刘秀特别提防的三公,就算只是犯点小错或者根本没犯错,也遭到了重罚。
大司徒伏湛因为没上报河南尹和司隶校尉在高庙吵架,结果被撤了职;大司徒韩歆因为老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建议,也被罢了官,最后还被迫自杀;大司徒戴涉呢,因为他推荐的太仓令犯了罪,自己在牢里丢了命。
宋弘因为没证据就告发上党太守,结果自己被免了大司空的职位;朱浮呢,因为滥用国家的恩惠,也被撤了大司空的职。
在刘秀统治的时期,做高官可真是孤独得很,站在高处的感觉实在有点冷啊!
刘秀把宣帝定下的汉家规矩执行得很好:原本是霸道和王道一起用的,怎么能只靠道德教化,照搬周朝的政策呢!
刘秀是真的打算用法家的方法来管理国家吗?
不行。
刘秀还是延续了只推崇儒家学问的老规矩!
他在洛阳建了个太学,请了五经博士来教书,还派大司空去祭拜孔子。后来,他又把孔子的后代孔志封为褒成侯,来表达对孔子和儒学的尊敬。因为他的推动,好多郡县都办起了学校,民间也冒出了不少私人学堂。
为什么要单单推崇儒家学说呢?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
儒家的一个分支学说“谶纬”对他脱颖而出帮助很大,也是实现复兴汉室这个“天意”所必须依靠的理论依据。
刘秀自己就是个儒家学问很棒的人,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西汉的功臣里不少是无赖出身,东汉的功臣则多是儒家学者”,云台二十六将里的邓禹、寇恂、冯异、祭遵、耿纯这些人,也都是读儒家书的。
3、儒家思想能帮皇帝从源头上省钱。
4、推崇儒学,能让刘秀在后人心中留下好印象,你这是在“重用贤能的大臣”,以后那些写历史的人肯定会多夸夸你。
当权力汇聚一处,思想达成一致后,刘秀着手解决东汉最大的内部问题: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家族。
37年时,为了准确统计田地和户口数量以及人们的年龄,刘秀发布了度田的诏令,对那些谎报信息的官员进行了严惩。他还把“度田”工作作为官员的考核要求,意思是,谁要是想进步,想升职,就得好好把度田的事情办好。
刘秀对豪门大户也做了很大的让步,他把之前收回的盐铁专卖权,又重新交给了各个郡县。
盐铁官原本归中央的司农管,但后来改革了,这些官就变成了由各个郡县来管理。
对于那些占了便宜还耍滑头的大家族,刘秀可不含糊,直接命令太守用武力去摆平他们。
刘秀心里明白,一个国家的根基在于人和地。要是大户人家占得太多,朝廷能管的人和地就越来越少,国家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到时候,就像东晋那样,大权被几个大家族把控的局面就会提前出现。
朝廷收到人口和田地的记录后,为了稳住民心,刘秀决定让百姓休养生息,减轻税收。在建武六年,也就是公元30年,他下令回到西汉早期,只收三十分之一的田税。
豪门大户之所以能占有大片土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时会强行霸占,另一方面税太重也是个关键原因。老百姓缴不起这么高的税,只能便宜地把土地卖给豪门。可以说,税率就像是皇帝和豪门大户之间用来平衡力量的一个大秤。
不过,没了盐铁专卖,皇帝能调用的钱物就少了很多。人口和田地增长慢,朝廷除掉花销后剩下的钱真不多。要是想做大事,比如像汉武帝那样,时不时打朝鲜、征匈奴,或者跑到中亚去显摆威风,可就难喽。
刘秀一个人揽下了好多大事(把所有大权都握在了自己手里),所以他每天都得去上朝。下了朝,他还得把公卿、郎官这些人叫到一起,讨论经书的道理,一直聊到半夜,然后才去睡觉。
旁人都看不下去了:陛下您有像大禹、商汤那样的英明,但却没享受到黄帝、老子那样的养生之福,希望您能好好保养身体,悠闲自在地享受生活。
刘秀笑着说:“我挺喜欢这样做的,不觉得累。”
刘秀这个皇帝挺特别,他特别爱工作,不怎么爱玩,对女色也不感兴趣,后宫里就那么几个人,像阴丽华、郭圣通、许美人这些。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他真是个不一样的存在。
当然他心里有个梦想,这个梦想也是古往今来很多皇帝都特别想做的事,那就是封禅大典。
封禅就是,在泰山上堆土做个祭坛来祭天,感谢上天的恩赐,这叫做封;然后在泰山下面的小山上挖点土,以报答大地的功劳,这叫做禅。
就算是皇帝,封禅也是极其尊贵的荣耀,不是哪个皇帝都有资格得到的。
品德不够高尚全面,就别急着议论这事;功劳不够大,就别妄想享受这种礼遇。
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齐桓公想举行封禅大典,管仲好心提醒他,话说得很委婉但意思很清楚,就是无论从功劳还是品德上看,你都不适合,齐桓公听了觉得惭愧,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头一回在泰山举办了祭天大典,这就算是封禅的开始啦,接着干这事的就是汉武帝。
刘秀打下了整个天下,他的战功十分显赫,能和秦始皇、汉武帝相提并论,要是他再去封禅,那肯定就能和秦始皇、汉武帝站在同一高度了。
有些人很快察觉到了皇帝的想法,于是在公元54年二月,太尉赵熹和司空张纯接连提出建议,想让刘秀在他做皇帝三十年的时候,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刘秀客气地回绝了。
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这是聪明皇帝常用的手段。
没过多久,刘秀就直白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刘家天下第九代,注定要在泰山相聚。如果不能小心谨慎地运用权力,对继承大业有什么好处呢!如果真的好好利用,奸诈虚伪的行为就不会出现。
大臣们个个都是儒学高手,很快有人就开口说明:赤刘之九,说的是高祖皇帝的第九代子孙,刚好就是陛下您。会命岱宗,就是去泰山祭天封禅!要是不去封禅,就不能证明咱们汉室血脉正宗;封禅之后,就能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都消失,天下也就太平了。
在众大臣的一片赞同话语中,刘秀正式开始了他祭拜天地的旅程。
二月头几天,从洛阳启程。
二月九号那天,我们到了鲁国。
二月十二号那天,我在奉高住了一晚。
二月十五那天,要记得进行斋戒。
2月22号那天,祭天封禅的大仪式拉开了序幕。
到了四月五日,刘秀终于回到了洛阳。忙活了小半年,这场规模宏大的封禅大典总算是结束了。
刘秀虽然已经封禅,但为啥在历史上他没能像唐宗宋祖那样出名呢?
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东汉初期开拓边疆的力度不够大,远远比不上大唐的盛况(其实大宋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咱们把时间线拉长一点来比比看。
安史之乱过后,唐朝就开始衰败了,边境老是被侵犯,凉州被吐蕃抢占了,连西南的南诏国都对付不了,国家的地盘大大减少了。
东汉时候,就算遭遇了黄巾之乱,国家的地盘也没怎么变小,基本上还是开国时候的大小。
刘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能用最少的钱办成最大的事儿!
打败豪强大族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只有当造纸技术大大提升,纸张印刷变得便宜,让老百姓都能读上书,才能真正解决豪强大族的问题。不然的话,皇帝靠谁来管理这么大的国家呢?还不是得从那些豪强大族里挑人才嘛。
说到边疆的少数民族,发起大规模北伐,虽然短期内能看到成效,但代价实在太大。汉武帝为了支撑北伐,把能想到的赚钱办法都用上了。这也多亏了文景之治打下的基础,汉朝休养生息了几十年,才有了这点底气。可到了汉武帝晚年,各地起义一个接一个,最后他不得不发布罪己诏,这才勉强稳住了局面!
分开管理,慢慢融合才是长久之计。
让亲近汉朝的人去对付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把汉朝和匈奴的矛盾变成匈奴内部草原民族之间的矛盾。汉人管理少数民族,最划算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厉害的人,让他在北边代替汉人管理那些少数民族。
尽管历史上汉人常被其他民族残酷对待甚至欺压,但从长远眼光来看,那些曾经欺负汉人的民族,大多数最终不都被汉人融合了吗!
古时候,特别是在东亚这块地方,汉人的文化、生产方式和制度都是最顶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