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医疗圈有些股票简直是演了一场“高台跳水”,让不少投资人目瞪口呆,心里咯噔一下就穿越到谷底了。
说真的,谁敢相信,一个昔日的医疗器械“小明星”,上市猎奇价冲到29块多,2022还在31元高位徘徊,结果硬生生被市场按到只剩14元多。
有时候,你感觉这市场就像过山车,你还没反应过来,票价已经掉到悬崖边,每次刷手机,都得捏把汗。
但偏偏就在这阵跌得人怀疑人生的时刻,牛散刘少鸾却又杀了进来。
而且他是妥妥冲在前面。
光是二季度,他加仓38.16%,持股数蹭蹭涨,直接跃升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
说真的,普通人看到一家公司业绩暴跌,净利润亏得心疼,市值眼瞅要缩成“迷你小可爱”,可能早就跑路了。
但刘少鸾不仅不怕,还逆流而上,这操作,从任何角度看都挺让人一头雾水。
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点悬疑。
公司业绩突然瘦身,营收同比砍掉一半还多,净利润亏损翻倍,让人难免怀疑,这究竟是剧本杀,还是有人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宝藏”?
而且不只是他,连中央汇金都在里面默默持有,排名比他还前。
你说这股是不是藏着点什么玄机?
很多人也许会问,难道公司还有啥潜力没被市场发现?
或者,刘少鸾能看到未来,大家都只是看到了眼下的泥潭?
其实从头翻一遍资料,公司说起来也不算小角色。
2014年创板上市,老牌医疗器械,主营医疗检验仪器和试剂,说白了,就是各种医检的家伙什——从尿液到生化分析,再到免疫检测,参与体检和诊断的方方面面。
业务范围还挺广,覆盖检验科八成以上的项目,自研仪器据说还有显著成本优势,这在同行里还是挺吃香的。
同时,公司背后是华润,实控人是国资委,这种身份给人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不少投资人会觉得,上市公司有“爸爸”兜底,抗风险能力自然强点,至少不会说倒就倒。
只是有后台也不能当饭吃,业绩实打实地掉,还是让人头大。
最让人咂舌的一点,今年中报的业绩数据,简直是冲击波。
上半年营收仅为3.51亿元,同比大跌六成。
净利润更夸张,直接亏损三千多万,同比暴跌过百。
二季度单季营收再跌两成,净利润更是亏得彻底,数字往下翻,仿佛在挑战市场底线。
这一波暴跌,根源在哪儿?
一查才知道,国内各省体外诊断试剂集采政策陆续落地,公司主营产品定价遭到暴力打折,毛利率瞬间断崖,直接影响利润。
而且资产减值也不是开玩笑,仅上半年就多亏了将近1200万,和去年比起来,涨幅近九十多倍。
这种“背刺”,哪个行业能顶住?
很多股民估计早就看不下去了。
公司市值一年内缩水了大半,2024年跌了四成有余,2025年还没结束,又腰斩了小一轮。
两年溃败,“高台跳水”演得相当彻底。
在这个节骨眼上,刘少鸾突然大举建仓,到底是疯了,还是另有打算?
咱们可以换个视角琢磨琢磨。
要知道,刘少鸾不是刚毕业的小白,他素来偏爱医药股,尤其喜欢那些稳扎稳打的赛道。
但他选的这几只,都不是风口上的新药创新股,而是老老实实做传统医疗的。
这就很考验眼光了。
他的投资风格,很多时候都是在别人怕得要死的时候杀入,典型的“反人性操作”。
而且他加仓非常果断,三个月不到就干到前八大流通股东。
照这种速度,堪比“抢茅台”。
按常理推断,他绝对不是听风就是雨。
这背后,可能有三点,值得琢磨。
第一,公司虽然在国内业务受降价政策冲击,但海外业务悄然爆发。
今年头一回,海外营收占比超过了六成,将近64%,国内业务反倒被压过一头。
这就意味着公司不是孤注一掷的“内销模式”,而是把大船开出去,海外市场成了主力军。
在国内集采挤压,各种花式降价的阴影下,海外市场显得格外重要。
谁不想自己有“第二条腿”?
可能刘少鸾看中的,就是这一点。
如果海外业务能持续增长,未来扭亏为盈并不是空谈。
第二,公司背靠华润国资委,很多政策资源和融资通道可谓得天独厚。
低谷期能否借机“翻盘”,有时候就得看“队友”强不强。
华润身份意味着公司至少不会轻易被市场抛弃,未来有资产注入、并购重组的更多可能。
对大资金来说,公司能不能“起死回生”,有时候靠的还真不是短期业绩,而是长线布局。
第三,公司现在估值实在够低,不到40亿市值,股价直接砍到了不到14元,市净率不足两倍。
在医药圈那么多动辄千亿的大佬面前,这只股票简直像被忽视的小透明。
有些投资老手正好专捡这种低估值、高弹性的“小票”做波段。
一旦有品种出现转机,复苏在望,弹性往往比大盘股惊人。
综合这三点来看,刘少鸾敢于抄底,不是无脑操作,更像是一次“价值投机”,赌公司未来能凭借海外业务、自身资源和估值回归杀出一条血路。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公司本身有没有底子,有没有韧性。
其实,公司自研的产品线还挺完整,覆盖的检验科类目多,技术布局也在医疗AI上有所尝试。
多模态+AI大模型算法啥的,说起来挺高端,理论上能让检测结果和患者情况结合,给医生一个更智能的参考。
但现实总是比理论复杂。
技术新不新是一回事。
能不能落地又是另一回事。
尤其在业绩大滑坡面前,所有高大上的技术牌暂时只能当个“加分项”,还得看市场怎么反应。
说到底,刘少鸾加仓其实是押注未来,赌公司海外业务慢慢爬坡,国内政策带来的冲击能逐步消化。
毕竟,市值低到一定程度,就看谁忍得住,谁敢赌未来。
至于眼下,有个大问题始终挥之不去——公司还有没有机会咸鱼翻身?
毕竟不是所有的跌,都能跌出黄金坑。
有些公司跌了只是深坑,陷进去再难出来。
有些公司跌了一场,底子还在,未来还是有回弹可能。
刘少鸾之所以敢在别人纷纷撤退的时候加码,也是看重公司有护城河、海外业务是潜在爆发点,以及低估值这些因素。
但话又说回来,医药圈以后还得看集采政策怎么演变。
如果国产医疗器械的出口渠道能保持畅通,公司顺利掘金海外,或许明后年能看到它再次拉升。
如果海外市场也遇到瓶颈,国内政策继续压制,估计还得在低谷磨蹭一阵。
而且市场不是傻瓜,低估值不是永远的护身符。
资本可以青睐一时,但还是要有业绩兑现,不能光靠“玄学”。
其实整个医械行业在过去两年转型不易,集采带来的洗牌,和以前“闭着眼买”的时代完全不是一回事。
投资人其实都明白一点——分散布局,寻找护城河,活下来才有未来。
至于现阶段,是不是抄底机会,还是无人问津的“价值陷阱”,恐怕还得留给时间验证。
毕竟市场的故事,跌宕起伏才叫精彩。
你说呢?
大家觉得,这波被刘少鸾加仓的医疗器械股,会不会浴火重生,接下来是黄金坑跳跃,还是无尽下跌,还真不好说——你怎么看?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