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井陉矿区中纬路篮球场,哨声划破闷热的空气。老张头攥着印有"乌金杯"字样的搪瓷缸,汗珠子顺着花白鬓角往下淌,眼睛却死死盯着场上那个穿23号球衣的小伙子——那是他孙子,正带着球左突右冲。"这崽子比他爹当年还猛!"老爷子猛灌一口凉茶,搪瓷缸底磕在水泥看台上哐当响。场边卖冰棍的王婶儿数着零钱直乐:"今儿这生意,顶平时三天!"
矿区的篮球热浪从1991年就开始翻腾。当年矿工们下班后拎着铝饭盒直奔球场,工装裤膝盖上还沾着煤灰。如今比赛服换成清一色的耐克速干面料,可那股子较真劲儿一点没变。参赛的快递小哥李强特意跟站长调了晚班:"咱矿务局子弟队要是输给隔壁县,我爷非把我那点篮球杂志全烧了不可!"他手腕上还缠着去年骨折时打的钢钉,医生说再伤就得改打太极,可上场前照样往膝盖上喷半瓶云南白药。
裁判老马掏出兜里皱巴巴的赛程表,这已经是他执法的第21届联赛。去年因为误判被观众扔矿泉水瓶,今年特意配了副新眼镜。"外员限制两人,内员至少三个,这规矩比CBA还严。"他吹着哨子嘀咕。此刻场上正胶着的两支队伍,穿蓝色队服的是矿区税务局的"铁算盘队",红色队服是山西阳泉来的"煤老板联队"——带队的真是个开洗煤厂的,中场休息时从奔驰后备箱搬出两箱红牛,嚷嚷着"赢了请大家撸串"。
场边电子记分牌闪着74:73的比分,穿23号的小张在最后十秒突然变向,假动作晃得防守队员差点劈叉。观众席瞬间炸了锅,卖煎饼的大爷举着铲子喊"好球",震得胸前"安全生产三十年"的奖章叮当响。球进哨响,记分牌跳到76:73,老爷子们拍大腿的动静比放鞭炮还响。输球的煤老板倒挺乐呵,转头就打电话让矿上食堂支烧烤架:"咱山西老陈醋配石家庄啤酒,绝了!"
联赛组委会的小刘蹲在计分台后面擦汗,表格上密密麻麻记着数据。这个区文旅局的90后姑娘,手机备忘录里存着各队"球星"资料:开小饭馆的"三分王"、中学体育老师"盖帽狂魔"、还有那个总穿回力鞋的钢厂工人——去年决赛投进压哨球,被厂里奖励了全年免费用餐券。她抬头看见观众席上几个小孩正拿粉笔画线模仿比赛,突然想起办公室墙上那张1993年的老照片:黑白影像里,她爸穿着劳动布背心正三步上篮。
夜深了,球场的照明灯在煤城特有的雾气里晕出光晕。清洁工老周扫着满地矿泉水瓶,突然捡到个没开封的护腕。他瞅了眼正在合影的冠军队,悄悄把护腕塞进兜里——明天孙子体育中考,这玩意儿比商店卖的便宜货强。远处大排档飘来孜然香味,几个球员正围着手机看比赛视频,争辩那个犯规该不该吹。卖冰棍的王婶儿收摊前又塞给裁判老马一根老冰棍:"明儿给咱矿务局队多吹俩好球!"
井陉矿区的夏夜从来都不缺故事。篮球砸在地面的声响混着烧烤摊的划拳声,新修的健身步道上还有人在慢跑。文旅局长翻着赛事报告笑了,去年联赛带动的夜市消费够修两个新公厕。他手机突然弹出消息:省体育局要来调研"村BA"经验。场边褪色的"乌金杯"横幅被夜风吹得哗啦响,三十多年前那帮挥汗如雨的矿工大概想不到,他们用篮球砸出的动静,如今正让这座老煤城冒出崭新的火花。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