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最新“最后通牒”不禁让人想起了那种会发出警告、但最后自己又偷偷收回话的熟人。想象一下,这个熟人站在人群中,突然冲大家喊:“明天我就离开这个城市!”结果当天晚上,大家准备好告别礼物时,他却若无其事地说:“我决定再待五天。”这就是特朗普的外交风格——既让人捉摸不定,又令人啼笑皆非。
原本特朗普给俄罗斯的“谈判时间”是50天,可最近他却在与英国首相斯卡默会谈时忽然改变了主意——不再是50天,而是10天。这一转变,他给出的理由是俄军在顿巴斯的军事攻势摧毁了“信任基础”。很难说这是不是政治上的一场“变脸”大戏,但显然,特朗普这次放话的背后,是他对局势的深刻无力感。这不禁让人想问,他的商业谈判模式,真的能应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吗?
一方面,特朗普的这种策略充满了浓浓的“商人气息”,一副“谈成了就是胜利,谈不成就给你最后通牒”的模样。另一方面,这种“最后通牒”模式,却似乎总是面临不可逾越的障碍。普京并非那个在华尔街谈判的对手,特朗普的那一套商业交易手段,对克里姆林宫似乎并不适用。特朗普想通过时间表和条件敲定局面,但普京的回应是:“你能在商业谈判桌上给我多少筹码,我就能在战场上给你多少反应。”这场博弈的真相,可能比特朗普想象得要更复杂。
更耐人寻味的是,梅德韦杰夫的“战斗口吻”,表明了俄罗斯的警惕态度。梅德韦杰夫直言不讳:“特朗普的发言,几乎等同于战争宣言。”这句话听上去几乎像是玩笑,但其中透露出的紧张情绪,显示了俄罗斯对美国政治态度的深刻怀疑。与其说特朗普的政策是在改变,不如说他陷入了一个无法轻易自拔的外交困境。再看看特朗普过去的豪言壮语——他曾扬言要在24小时内终结俄乌战争,结果呢?战争的硝烟愈加浓重。
而特朗普做出的改变,无疑反映了他对当前局势的极度焦虑。过去的“商人思维”似乎在现实面前显得不够奏效。美国的制裁与威胁并未让俄罗斯屈服,反倒使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特朗普可能没有预料到,他那套在商业世界里屡试不爽的手段,在复杂的国际政治棋盘上并不总能收效。比如,美国的加税政策——明明是在向俄罗斯挥舞大棒,结果却如同空中楼阁,失去了威慑力。特朗普自己的幕僚甚至承认,关税“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伤害”。
令人讽刺的是,特朗普的经济大棒在实际运作中效果并不明显。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已经缩水至67亿美元,几乎与中国的贸易量没得比。再加上,特朗普的贸易威胁就像一个没有任何杀伤力的空壳,它对俄罗斯的经济影响,简直微乎其微。与此相比,美国自己却陷入了全球经济的不利格局之中。再加上大选的临近,特朗普和他的团队早已无力应对更深层次的外交挑战。
从俄乌战争的军事角度来看,俄军最近在顿巴斯地区的攻势简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单单在恰西夫亚尔地区,俄军每个方向的炮弹消耗量已经达到了1.2万发,这个数字是乌军的三倍有余。换句话说,俄罗斯的火力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而特朗普的“速胜论”在战场上显然没有任何效果。更糟糕的是,乌克兰目前面临兵员短缺、战力萎缩,西方的军事援助也日渐减少。再看看特朗普过去的诺言,“24小时内解决俄乌问题”——如今看来,特朗普当时的豪言壮语更像是一个可笑的笑话。
与此同时,特朗普似乎也发现了制裁工具箱已经见底。核武威慑,关税威胁,军事援助,似乎都无法奏效。在这个动荡的国际政治局势中,特朗普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他不能再像在商业谈判中那样,通过短期内的一纸协议来轻松解决问题。他对俄乌问题的掌控,正在逐渐滑向无法控制的边缘。
如今,俄罗斯的态度也越来越明确。梅德韦杰夫所说的“特朗普的新表态接近战争宣言”并非空口说白话。俄罗斯已经准备好接受更高的代价,而特朗普和美国却没有准备好面对这场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从乌克兰战场的损失来看,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可能只是火上浇油,让这个复杂的局面愈加紧张。至于特朗普如何收场,也许他自己还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