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永辉超市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关闭227家亏损门店,净亏损高达2.41亿元,营收同比暴跌20.73%。这绝非寻常的财务波动,而是永辉自2024年下半年启动的“深度转型”战略的血淋淋的代价。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传统商超的旧模式已死,而永辉,正在以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试图在零售业的废墟上重建其商业帝国。这不仅是永辉的生死劫,更是整个传统零售行业在消费升级、电商冲击和即时零售围剿下,不得不面对的残酷进化论。
永辉超市曾是“农改超”模式的典范,凭借生鲜直采、新鲜低价的策略,在2001年从福州起家,迅速攻城略地,成为中国超市界的“金字招牌”。彼时,其供应链优势和民生定位,让它在市场中独树一帜,甚至吸引了刘强东的巨额投资。然而,盲目扩张的狂热最终导致了“虚胖”。门店数量的激增并未带来同等规模的盈利增长,反而因选址不当、运营低效,让大量门店沦为“吸血鬼”,长期亏损。2023年亏损13亿元,2024年预亏14亿元,四年累计亏损超百亿——这组数据无情地宣告了其旧有扩张模式的彻底破产。这种从“生鲜之王”到“亏损王中王”的戏剧性转变,恰恰是永辉必须进行“刮骨疗毒”式转型的根本原因。
面对生死存亡,永辉选择了向“零售乌托邦”胖东来“取经”,启动了轰轰烈烈的“胖东来模式”深度调改计划。截至今年8月21日,已有162家门店完成调改,并计划在9月30日前完成200家门店的改造。这场改造并非简单的“换皮”,而是从“人、货、场”全方位的颠覆性重构。
“场”的革新从卖场到生活美学空间。: 郑州信万广场店作为首个“试验田”,调改后首日销售额飙升至188万元,是调改前的13.9倍,日均客流稳定在8000至10000人。门店取消了强制购物动线,拓宽主通道,新增顾客休息区、宠物寄存区,甚至在生鲜区提供湿手器,收银台为老年人准备放大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精准击中了消费者对“体验”的深层需求,将超市从冰冷的交易场所,升华为有温度的社区生活中心。“货”的重塑商品力与供应链的极致优化。: 调改门店下架了81.3%的原有商品,新增了大量自有品牌和特色爆款,如胖东来同款的DL精酿啤酒、网红大月饼,鲜食比例从5%提升至23%。永辉还加速推进“去KA化”战略,精简了约50%的供应商数量,完成了2860家标品供应商的裸采合同签订,将生鲜源头采购比例提升至60%以上。这种对商品结构和供应链的深度变革,旨在通过“品质与质价比”重塑消费者信任,孵化亿元级大单品,彻底摆脱过去商品同质化、价格虚高的困境。“人”的激活员工幸福感驱动服务升级。: 胖东来模式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永辉深谙此道,大幅提升员工福利:基层员工月薪从2500元提升至4500元,部分门店一线员工月收入突破8000元,并享有10天年休假。这种“利润共享”机制,将员工从“打工人”变为“合伙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归属感,从而将“员工幸福感”转化为“优质服务”,形成正向循环。
除了线下门店的“爆改”,永辉的线上业务也在同步进化。尽管上半年线上营收同比下跌29.97%,占总营收的18.33%,但实现了减亏3475万元,且“线上店仓盈利模型”已在全国推广并实现全面盈利。特别是在县域市场,永辉前置仓订单年增54%,配送成本压至3.5元/单,冷链损耗率低至1.2%,夜间兼职占比超60%使得人力成本骤降19%,自研DPS分拣系统将接单到出库时间压至8分钟,效率提升40%。这表明永辉正通过“调改店+前置仓”的店仓并行模式,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即时零售解决方案,以应对电商巨头和社区团购的双重夹击,为未来增长开辟新空间。
永辉超市的这场“断臂求生”式转型,无疑是一场豪赌。短期内的营收下滑和持续亏损是必然的阵痛,甚至有观点认为其“学胖东来学亏了”,质疑其模式复制的“水土不服”。然而,在零售业的寒冬中,固守旧有模式无异于等死。永辉的实践,无论成败,都为传统商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样本:要么自我革新,要么被市场淘汰。
零售业的未来,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而是效率、体验和模式创新的综合较量。永辉的阵痛,正是传统零售业向“品质生活美学空间”转型的缩影。那些敢于直面挑战、勇于自我革新、并以“利他、真诚、匠心、务实”为文化基因的先行者,才有可能在零售业的残酷进化中涅槃重生。至于永辉能否最终走出泥潭,成为“新零售”时代的弄潮儿,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变革的深远影响,将远远超出永辉自身,它将重塑中国零售业的版图,并为所有挣扎中的传统巨头,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