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A股市场在快接近3500点的时候,突然来了个“跳水”,不少人开始在网上猜测这是不是和下周一即将实施的量化交易新规有关。尤其是“高频交易每秒只能30次”的说法,传得沸沸扬扬。
但到了当天中午,财联社就辟谣了,明确说这个“限速每秒30次”的说法是假的。大家松了口气,但这场风波也成功地把大家对量化新规的关注推到了最高点。7月7日这条新规一旦落地,绝对会成为A股发展史上的大事,意味着市场有可能进入一个更加公平的新时代。
咱们先回头看量化交易在A股其实像个双刃剑。它帮很多中小盘股票带来了更多流动性。2023年,量化交易占A股总交易额的20%到30%,让买卖差价变得更小,就像给股票市场注入了活水。用多因子模型来加速价格发现,好比找到买卖双方的最佳匹配点,这也让A股年波动率降到了13%左右,接近欧美市场的水平。量化私募也疯涨,从2018年不到1000亿的管理规模,预计到2025年猛增到9000亿。不难看出,市场正逐步从散户主导走向机构博弈的格局。
但另一面,量化交易也带来了不少麻烦。量化机构就像赛车手,能用毫秒级的速度精准挂单和撤单,利用高超算法玩法,把散户当成“慢车”技术碾压。更糟糕的是,不同机构经常使用高度相似的高频策略,就像乐队里几个乐手反复弹出同一个音符,引发所谓的“交易共振”,让市场瞬间剧烈震荡。2024年多次个股闪崩事件,正是这种问题的生动例证。这些算法本身就是个“黑箱”,外界很难看透,可能掩盖了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明显违背了《证券法》要求市场公平透明的原则。
面对这些问题,新规来了。4月3日,沪深交易所和北交所联合发布了A股程序化交易管理新规,定于7月7日正式实施。这次新规从好几个方面入手,都是要给量化交易划红线。
高频交易管理方面,明确了“高频”标准:单账户每秒申报或撤单超过300笔,或者全天达到两万笔以上,就算高频交易。对于这些账户,还得提交服务器位置等详细信息,还会实行差异化收费,并对异常操作进行限制。更关键的是完全暂停了融券的T+0交易,这意味着量化短线套利的路被堵死了。新规精准界定了四种异常交易行为,提高算法透明度,要求量化公司必须报备底层策略逻辑,没报备的算法禁止实际操作,并引入了“黑盒审查”,确保算法不会搞坏市场。为了保证公平,沪深股通和内资的规则也一并统一了,还限制了高频交易在流动性中的占比。
新规马上就要来了,它的影响可以分成短期和中长期。
短期市场会不舒服。高频交易预计会大幅缩水90%,整个A股的日均成交额可能从9000亿降到8000亿,尤其小盘股的流动性会受冲击,题材股的波动可能会更大,行业格局也会有新的洗牌。中小私募的日子会更难过,头部机构则会快速转向中低频策略。就是短时间内市场节奏会变慢,热闹没这么疯狂了。
但从中长期来这其实是朝着好方向走。算法共振引发闪崩的风险会大大降低,市场波动有望变得温和,穿透式监管让价值投资重新变得受欢迎,行业集中度提高,散户也能享受到更公平的交易环境。尤其是“防狙击模式”上线后,慢投资者不再被高频“狙击”,公平感更强。
这次2025年7月7日的量化新规,是A股从“比快”到“比质”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监管向“公平优先、风险可控”迈出的关键一步。虽然短期内得承受流动性减少的阵痛,长远来对市场公平性的提升绝对是“及时雨”。
市场公平不是靠一次新规能完全实现的。还得持续推动配套改革,要在制度设计、技术监测和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兼顾“活跃的资本市场”和“保护中小投资者”这两个目标,真正让A股成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稳健成熟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