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武器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聚焦的光束,把能量集中在目标上,使其产生高温或者破坏,从而达到打击效果。它主要依靠激光器发出的强烈光线,通过特殊的光学系统集中,能够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精确命中目标,打破传统武器的局限。
激光实际上是人造出来的一种光束,具有很窄的波长范围和极强的定向性。它的工作原理源自爱因斯坦1916年提出的受激辐射理论,也就是电子在原子内从低能级吸收能量升到高能级,再降回低能级时释放出光子。这些光子具有非常一致的光学特性,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集中起来,能量密度甚至比核武器高出百万倍。这么集中的能量瞬间让物体瞬间汽化,汽化过程中会喷出高速蒸汽,形成极强的反作用力和激波。激波在物体背面反弹,导致目标变形甚至破裂,同时蒸汽还能电离成等离子体云,发出紫外线和X光,造成伤害。激光以光速前行,作为武器的话,不需要弹道计算,只要瞄准就能命中,不像传统武器会有后座力或噪声。它的使用成本相对低廉,但要达到彻底毁灭的效果,首先得保证功率足够大,不仅要有足以破坏目标的能量,还得克服在大气中的能量衰减。
激光武器的核心部分是激光器,它可以分成几大类:化学、固体、液体、光纤、准分子和自由电子激光器。化学激光器是通过燃烧氘氦、氧碘、氟化氢、氟化氘这些混合气体,产生自由的DF分子,然后在谐振腔里激发出激光。而气体激光器用的是电、气动、光照或化学激励氦氖、氩离子、二氧化碳、氦镉、铜蒸气等气体,产生激光。固体激光器的话,通常用玻璃作为基材,里面掺杂激活离子,利用辐射能通过聚焦腔激发粒子,一旦粒子数反转,就能从谐振腔里输出激光。液体激光器呢,是用高速闪光灯发出短暂的光脉冲,激发乙醇或甲醇,产出激光。光纤激光器则是在光纤里用光形成高功率密度区域,带动工作物质的粒子反转,再通过正反馈形成激光。准分子激光器由受激态的原子和分子组成,分子键断裂离解,释放出辐射能。而自由电子激光器,不借助激发物质,而是利用自由电子,将电子束的能量转变成激光。
激光器发射的功率越大,能量的转化效率就越高,光束的发散角也就越小。1960年,美国加州的休格斯实验室制造出了第一束激光,那个时候用的是闪光灯作为泵浦源,激发红宝石棒产生的激光持续时间不到一毫秒,功率只有几毫瓦。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都在争相发展激光武器,但因为功率有限,不能造成永久性的破坏。到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中投入实战的激光武器以及苏联研制的“三棱匕首”便只能让目标暂时眩晕或失明,还能毁伤一些光电设备。要真正发挥激光武器的威力,还得配合光束控制系统和精密伺服跟踪系统,才能精准瞄准。光束控制系统其实就是用反射镜聚聚激光束,反射镜的直径越大,光束发散角越小,可工艺也越难做。光束还得在目标上“停留”,积累足够能量,这就需要精度高于一毫弧度的跟踪瞄准设备,但那时候的技术还没跟上。同时,供电设备也很难减轻体积和重量,比如德国在1982年开发的那台1兆瓦的二氧化碳激光器,重量竟然达到了20吨。
提到美国在激光武器领域曾经遥遥领先,那真是辉煌一时。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激光技术的研究热潮,逐步完善各种激光器的设计和控制系统。到了80年代,随着科技的飞跃,美军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出高功率激光武器系统,试验场上成效显著。那段时间,美国的激光技术在材料、光束控制、能量储存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研制出不少具有实际战斗潜力的样机。不管是在海上、空中还是地面,激光武器的应用方案都已逐渐成熟。可以说,美国那会儿的研究水平,曾把其他国家远远甩在了后头,成为全球激光武器研发的领头羊。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在大功率化学激光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1975年至1984年间,一架NKC-135飞机上装配了一台波长10.6微米的激光器,并成功地拦截了响尾蛇导弹和靶机。1971年,美国海军成立了高能激光武器计划管理办公室。到1977年,开始研制“中波红外氟化氘化学激光武器”,其功率达到2.2×10^3千瓦。1983年,在白沙导弹靶场建成了实验设备,1987年至1989年间进行了试验,成功摧毁了一颗以2.2马赫速度飞行的导弹。尽管功率和性能基本达到预期,但由于超重、造价高昂、预算超支、化学燃料生成有毒废气、作战时间有限等问题,项目最终被放弃。80年代,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并测试用中红外化学激光器击毁大力神导弹的推进段,但受制于激光器持续工作所需能源和目标锁定的距离,难以实现对数百公里外目标的精确锁定。结果,美国退而求其次,将发展重心转向空基激光武器。
挑选理想的激光器时,大家主要考虑了功率最高、重量和体积最小的氧碘激光器,这款设备未来有望达到兆瓦级别的输出。1994年成功完成拦截实验之后,美国空军开始推动ABL空基激光器的计划。到2002年,和波音公司签订了11亿美元的大合同,让波音747-400F飞机上装配上由诺格公司提供的兆瓦级氧碘化学激光器。技术标准是,希望能在8到12秒内穿透距离400公里的弹道导弹外壳,每次飞行任务大约能摧毁20到40枚弹道导弹,发射成本每枚大概1000美元。这项计划原本安排在2003年进行第一次拦截试验,2006年实现初步作战能力,2008年会生产出7架飞机。但在研制过程中遇到前所未见的技术难题,首台激光器模块的功率只有十万瓦,只有设计值的十分之一,光束输出时间也仅持续了5秒。到2000年,波音公司对第一架飞机进行了改装,把光学主镜片装到前端的转塔球里,但高能激光和光束控制系统直到2004年才交付。2004年,使用6个氧碘激光器并联发射出了一束持续1秒的激光。
受子系统测试一再拖延的影响,原计划在2008年装备的完整系统不得不推迟到那之后,直到2009年才实现了在飞行中发射兆瓦级高能激光束,2010年成功摧毁了两枚导弹。可是研发费用已经飙升到36亿美元,整个项目总花费可能超过100亿美元。而且,激光的有效拦截距离不足200公里,飞机必须飞入对方领空,对于波音747来说,这风险确实很大。2012年,奥巴马刚上任就把这个缺乏实用性的项目给封存搁置了,耗时16年的空基激光器研发也就此宣告结束。美国海军在1995年也启动了舰载100千瓦自由电子激光器的开发,功率到14.7千瓦后就卡住了,最终在2012年被取消。而2007年开始的光纤固体激光器项目,2008年完成系统集成,2012年装到“杜威”号驱逐舰前甲板上,用来击落3架无人机,但功率不到30千瓦,没办法拦截超音速反舰导弹。
到2014年,美军在“庞塞”号两栖船坞运输舰上装上了一套功率达到33千瓦的LaWS舰载激光武器,这个主镜面直径是0.51米,由六个5千瓦的商用光纤激光器拼凑而成。在测试中,它成功“打爆”了一枚炮弹,还能击落距离几千米远的一架无人机,甚至还能让一艘近距离的快艇起火燃烧。不过,这玩意儿基座大得吓人,差不多占了舰宽的三分之二,只能装在直升机甲板上。用它对付火箭弹、炮弹以及没有特殊加固的无人机,效果只能说有限,勉强算是迈过了激光武器的门槛,作用范围也就一两海里左右。如果袭击的导弹灵活一点,能在同一位置避开激光射线,或者导弹表面用反射或高散热材料做防护,那激光虽然能在近距离破坏其结构和内部,但导弹凭借惯性还是会击中目标。所以,要想达到10公里左右的射程,那激光器的功率得提升到100千瓦甚至更高才行。
到了2020年,美国海军在“波特兰”号两栖船坞运输舰上安装了一台由7个15千瓦的板条固体激光器组成,总功率达到105千瓦的样机,能勉强拦截亚声速的反舰导弹和飞机。最新的LwsD系统功率达到150干瓦,攻击一个目标需要照射超过45秒,这根本无法保证在3马赫超声速反舰导弹击中前把目标摧毁。要想应对超声速反舰导弹的拦截需求,功率得进一步提高到300-500干瓦,但这意味着耗电量高达25兆瓦,和拉斯舰载激光武器的400干瓦差不多。伯克级驱逐舰上装有三台25兆瓦的艾莉森AG9140燃气发电机,而其上的相控阵雷达又是耗电大户。如此高能激光器的用电量实在太大,驱逐舰根本负担不起额外增加25兆瓦的电力,一旦激光武器开火,整个舰的电力供应势必受影响,连用以掌握空中态势的雷达都可能被迫停止工作,得不偿失。因此,美海军在船载激光武器技术方面还是卡在这个瓶颈上走不出去。
中国的激光武器发展逐渐追赶甚至超越了国际先进水平,展现出了强大潜力。随着技术突破,国产激光系统已开始逐步应用于反 drone、反飞行器等实际战场环境中,表现令人瞩目。尤其是在关键材料和冷却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使得激光武器的有效射程和持续作战能力不断提升,不少装备走出实验室,投入到实战训练中。整体来看,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的崛起,让世界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也成为军事装备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其实中国在微光武器方面起步挺早的,早在1964年,就把激光武器列为重点攻关对象,成立了6403工程。那会儿,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组建了上海光机研究所,主要攻关高功率、大能量的强激光器,研制出一台120毫米口径的振荡放大激光系统,输出能量达32万焦耳。在10米距离就能击穿80毫米厚的铝靶,2千米远还能穿透0.2毫米的铝板。还研究出了非稳腔激光器、片状激光器、振荡扫描放大系统、尖劈法光束检测等零件和技术,以及低吸收高均匀性钕玻璃熔炼、高能脉冲氙气、强化介质膜和大口径光学制造等工艺。虽然因为热效应问题在1976年停了下来,但激光技术一直在稳步前进。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差不多80个激光项目都获得了奖励。之后的“863”计划七大领域就包含了激光技术,而国家“六五”和“七五”攻关计划中,激光技术都算是重点项目。
到1993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化学氧碘激光器,能击中140米外的目标。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努力,中国在高能化学氧碘激光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实现了实用化。目前,国内激光武器研发中有五个项目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研制出了达到实战攻击强度的电子激光系统。2014年,中国推出了一款“低空卫士”固体战术激光武器,功率10千瓦,曾在一次试验中击落了距离2000米的30多架无人机。不久后,保利集团在阿布扎比防务展上展示了“沉默猎手”30千瓦车载激光防空系统,这套设备能在800米处烧穿五层2毫米厚钢板,1000米时能穿透五毫米厚钢材,最大拦截距离达到了4000米,是全球首个具有实战拦截纪录的激光武器。沙特购买了100套。中国的科研团队还进行了百兆级激光武器打击弹道导弹的实验,取得了成功。这套系统与美国多束光纤激光器类似,但技术水平更为先进。
在舰载激光武器方面,055型驱逐舰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充足的电力储备,所以装备高功率激光武器不是难事。预计在第三批055驱逐舰上,能看到在九三阅兵那天亮相的LY-1舰载激光武器。第一批和第二批舰体中部的甲板原本空空如也,可能早就预留了安装位置。LY-1的口径能达到1米,估计功率超过300千瓦,这也是全球首个达到这个水平的舰载激光系统。它能在5秒内将15公里外以三倍音速飞来反舰导弹的导引头熔毁,或者用激光束集中照射导弹外壳加热,使其爆裂,内部易挥发物料引发爆炸。同时,还能持续发射激光几秒钟,用于拦截低空蜂群无人机的连续攻击,甚至让对方的光学传感器失灵。它和红旗9、红旗10防空导弹以及近防炮等装备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防空体系。而且,每次发射激光成本几元钱,而一枚红旗10导弹的市价能达到百万元。
四:结语
尽管在1960-2014年这段时间里,美国一直在激光武器的研究上领先全球,但到了2014年以后,中国在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等高功率激光输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涉及新型泵浦激光设计、热隔离技术以及光纤冷却优化的三项散热技术,理论上能支撑10兆瓦输出功率。用60毫米直径的钡镓硒激光晶体材料、光束控制与瞄准技术、散热管理方面的创新,都让从低空到海上的多种激光武器变成了现实,不少都开始装备部队甚至出口。相对而言,美国虽然激光武器的种类繁多,但还处于实验测试阶段,散热难题和短时间集中照射的问题难以解决,发热量也比中国同等功率的设备高出数倍,体积还大了三分之二,装备时间推迟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