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张科技创业城市的“成绩单”,竟然在9月27日掀起了一场城市间的“科技搏击”。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罕见地集体闯进全国科技创业前十,让不少人感慨这三兄弟的底气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实打实的拼出来的。
先说南京,这座昔日的六朝古都如今成了科技创业的“高分选手”。科技水平第二、环境与平台第四,科研产出和孵化企业拿了第一,基础研究排第二,听着都像是“全优生”的配置。然而,这份辉煌背后还有部分短板。《报告》提到南京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表现略逊,需要优化布局,进一步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想想看,南京拥有一批全国顶尖的高校资源,却未能完全转化为创新成果,这显然是得资源没用好。就像厨房里有一堆好料,但大厨的火候仍差点意思。政策支持这种“大厨手把手教做菜”的环节,显然得抓紧安排,尤其是加码绿色产业的扶持,毕竟“绿色牌”在科技创业里越来越吃香。
再瞄瞄苏州,这座蓝天白云下的江南小城可不甘落后。企业培育和高质量创新创业表现亮眼,不仅挤进全国前五,还一举超过不少老牌一线城市。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排名跃升11位,似乎告诉大家,苏州的科技创业就是那种“稳妥型选手”,走的是扎实路线:能搞出高技术,也能带来高出口。虽然成绩亮眼,但苏州也有些“心病”——科技人才、内部合作、以及产学研创新方面仍稍显薄弱。想想苏州的这波成绩不少还是靠“单打独斗”,而不是“抱团冲刺”,如果再加点合作强度,谁知道下一次排名会不会跃进得更猛?
至于无锡,这位低调的兄弟成功跻身前十,是标准的小城大能量代表。相比南京和苏州,无锡的存在感一直有点“佛系”,但今年一举进入“第一梯队”,简直是活生生的逆袭故事。看到这里可能有读者要问了,为什么江苏能每次排名都三城齐发?其实,背后是江苏省整体的政策体系和产业生态更加有机完善。和其他部分地区的单点发展不同,江苏三城之间俨然形成了种互补型的“兄弟连”:有人搞科研,有人玩创新,有人走产业化。难怪它们能携手拿下排行榜的一片天。
不过,话说回来,科技创业的比拼从来不只是看谁挣得分高,还得看能不能长远可持续。像《报告》提到的宿迁,因为抓住了京东电子商务的风口,排名猛升33位,但这速度背后如何让电子商务带动产业链全线突围,是宿迁下一步要研究的。这不禁让人回想起那些依靠单一模式快速蹿红的小城市,起初闪耀得像流星,一旦行业风向一变,可能又默默无闻地回到了排行榜中后位。宿迁的故事,既是喜也是忧,是能量爆发,也藏着隐患。
从整体来看,《中国城市科技创业评价报告2025》透露着一种趋势:科技创业的“赛道”早已不是几大超级城市的独角戏,第二梯队的城市陆续发力,长三角的合肥、嘉兴、常州等正在升维竞争。这种百花齐放的格局,对推动中国科技全面创新无疑是好消息。
最后,读完这份榜单,不禁想问一句:“一个城市的荣光是什么?是排名上的胜负,还是能让居住其中的市民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生活的美好?”数字很美,但别忘了这些排行的背后,最终拼的还是民生和实效。那么,下一次进步的名单上,我们会看到更像样的闯关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