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你有没有感觉,身边聊房子的人,口气都变了?
前几年是“再不买就上不了车了”,充满了打了鸡血的焦虑;现在是“还好没加杠杆”,透着一股劫后余生的庆幸。
路边的塔吊好像也没那么忙了,朋友圈里晒新房的也少了。
很多人看到房价跌了,就觉得天要塌了,觉得中国房地产要硬着陆,断供潮分分钟上演,地方财政原地爆炸,银行集体扑街。
但现实魔幻就魔幻在这里,这些大场面一个都没发生。
这根本不是什么软着陆,这是在ICU里做了一场精准到毫米的拆弹手术,外面的人听着心惊肉跳,里面的人拿着手术刀,稳如老狗。
所谓“软着陆”这词太温柔了,更准确的说法是,一场系统级的风险出清,把那些幻想着“瞎积薄发”的投机客,连人带杠杆一起清出了牌桌。
咱们就把这事儿扒光了看,看看那三个传说中一触即发的“核弹”,是怎么被拆掉引信的。
第一个核弹,也是最吓人的:居民断供潮拖垮银行。
逻辑很简单:我花300万买的房,现在市价就值150万了,那我为啥还要背着300万的债,继续还那一个月的七八千块钱?我直接躺平,房子你拿走,爱咋咋地。
网上喊“断供跑路”的键盘侠,喊得山崩地裂,好像个个都是明天就要去委内瑞拉打黑工的潇洒哥。
但现实呢?你看看银行的财报,坏账率稳得像块石头,甚至还有点小幅下降。
为啥?
因为对普通人来说,房子不光是个资产,它更是你在这个现代社会里的一个“信用锚点”。你的征信报告,就是你的城市生活会员卡,一旦花了,你连扫个共享单车都费劲。
房子没了。钱白给了。征信黑了。
你图啥?
图一个回老家种地的心灵自由?
别闹了,村里的地都没你的份。征信黑名单这玩意儿,就像给你的人生APP来了个永久封号,坐不了高铁,贷不了款,连子女上好点的学校都受影响。这种代价,是任何一个想过正常日子的人都无法承受的。
这还只是威慑。银行那边也不是铁板一块,人家也怕你真的鱼死网破。
所以他们推出了各种花式续命套餐。你月供6000,压力大?行,给你调成先还3000的利息。还不行?那一年还个万把块总行了吧,平均一个月800多,比你租个单间都便宜。
这操作就像什么?就像你打游戏打不过boss,系统给你空投了一把无限子弹的加特林,还给你加了锁血挂。都喂到嘴里到这个份上了,你还打不过,那就不是游戏难了,是你压根就不想玩了。
所以你看,一边是断供的毁灭性后果,一边是银行给你搭好的台阶,绝大多数人,只要不是真山穷水尽,都会选择咬牙坚持。
金融这第一道防线,就这么用最朴素的人性给守住了。
第二个核弹:卖地收入腰斩,地方财政崩盘。
这事儿听起来更玄乎。以前地方上开支大手大脚,修桥铺路,搞各种奇观建筑,靠的是什么?卖地。现在地卖不动了,收入从近9万亿直接掉到4万多亿,少了4万亿的窟窿,这日子还怎么过?公务员工资是不是都发不出来了?
结果呢,工资照发,医保社保照交,甚至之前疫情欠的钱,都在慢慢补。
这就奇了怪了,钱从哪来的?
这背后是一套组合拳,打得那叫一个严丝合缝,堪称“财政乾坤大挪移”。
第一招,叫“勒紧裤腰带”。以前那些花里胡哨的形象工程,不必要的基建项目,能停的都停了,能砍的都砍了。你感觉这两年路上挖沟的少了,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招,叫“债务炼金术”。地方上欠的债,很多都是利息高、期限短的,压力巨大。现在怎么办?置换。把高利贷的利滚利,换成了三十年房贷的慢慢磨。比如一笔100亿的债,以前3年就要还,利息6%,一年光利息就6个亿。现在给你换成10年的,利息3%,一年利息才3个亿,喘息的空间一下就出来了。
第三招,叫“开闸放水”。中央财政提高赤字率,发几万亿的国债,然后通过转移支付,直接把钱输送给有需要的地方。这就像一个大家庭,有钱的家长给暂时困难的儿子塞点生活费,先渡过难关再说。
第四招,叫“颗粒归仓”。查税。以前很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地方,现在都看得清清楚楚。年入几十万上百万的,个税查得明明白白。街边的小老板也发现,税务上门指导工作的频率都高了。东边不亮西边亮,卖地的钱少了,就从税收这块更精细地找补回来。
所以,地方财政这颗雷,看似要炸,实际上被这四招玩成了一个哑炮。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了,但离崩盘还远着呢。
第三个核弹,也是最关系到社会稳定的:烂尾楼。
这个是真要命。掏空了六个钱包,背上了三十年贷款,结果房子盖一半不盖了,开发商跑路了。这事儿放谁身上都得炸。
去年这个时候,人心惶惶,买期房跟开盲盒一样刺激。
但现在,你很少听到大规模的烂尾新闻了,为啥?
因为国家队下场了,带着钱来的。
那个“白名单”制度,一开始额度一万亿,后来加到七万亿。七万亿是什么概念?咱们来算笔账,盖一平米房子的建筑成本,撑死算2500块,这7万亿能盖28亿平米的房子,差不多是2800万套。这还没算房企自己筹的钱。
这笔钱的目的只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保交楼。
这操作就像什么?就像拳击比赛,你的队友被人打得快趴下了,裁判直接冲上台,把你对手绑起来,然后给你队友喂到嘴里一颗仙豆,让他把比赛打完。
规则不重要,体面不重要,让买了票的观众(购房者)看到一个结局,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购-房者拿到红本本的那一刻,心里那块最大的石头就落地了,社会最不稳定的那个引信,就被掐灭了。
所以你看,断供潮、地方债、烂尾楼,这三大风险点,每一个都像一场完美风暴,但都被用一种“不惜代价,也要稳住”的铁腕给化解了。
当然,代价是有的。
代价就是,房地产那个曾经让无数人暴富的黄金时代,彻底结束了。以前那种闭着眼买房,靠着高杠杆玩“快种快收”的模式,一去不复返。市场正在经历一个痛苦的去泡沫过程,那些加满了杠杆的炒房客,现在就像退潮后裸泳的人,底裤都被冲走了。
现在市场上,有房的盼着涨,没房的盼着跌,大家吵得不可开交。
房价会涨吗?会跌吗?还有机会吗?
朋友,别问这种幼稚问题了。
答案是,它会稳定到让你失去兴趣。当一个投资品不再有剧烈的波动,它就失去了炒作的价值,回归了它本来的面目——一个给人住的水泥盒子。
这场大戏的本质,不是为了让谁发财,而是为了避免整个系统一起完蛋。这是一场成功的风险控制,而不是一次成功的财富创造。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理解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逻辑:求稳,求稳,还他妈是求稳。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