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放虎归山?错,他压根没把毛主席当成老虎!
1945年8月28号,重庆九龙坡机场,一架飞机稳稳降落。当舱门打开,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时,整个山城都炸了锅。来的人,是毛泽东。
这事儿在当时,比天方夜谭还离谱。要知道,那时候的蒋介石,在人们心里是个什么形象?说他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都算客气的。张学良被他软禁了半辈子,李济深也被他关过,哪个跟他掰手腕的,有好果子吃?
所以,当毛泽东带着周恩来、王若飞几个人,轻车简从地出现在重庆,所有人都觉得,这哪是谈判,这分明就是现代版的“鸿门宴”。
延安的老乡们,心都揪到了嗓子眼。据说主席临走前,把最重要的文件都锁进了窑洞深处,对着警卫员那句“我回不来,你们就按计划办”,听着就跟托付后事一样。
重庆这边呢,更是杀气腾腾。戴笠手下的特务,早就把桂园、曾家岩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卖香烟的小贩,街边修鞋的师傅,谁知道哪个就是军统的眼线?连谈判桌上给毛泽东准备的茶水,据说都用银针试了不下三遍。
可怪就怪在,四十多天后,毛泽东毫发无伤地坐着来时的飞机,回了延安。手里还多了一份《双十协定》。老蒋不仅没动手,还亲自到机场送行,笑呵呵地握手道别。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事儿,还得从日本鬼子投降那天说起。天皇的“玉音放送”一响,老蒋心里的小九九就开始活泛了。抗战时,还能拿“一致对外”当幌子,现在最大的外敌没了,那剩下最碍眼的,可不就是延安那位?
可他不能明着来。全国人民刚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谁不想过安生日子?报纸上天天喊“和平建国”,学生们上街游行,就连国民党内部的一些元老,都劝他悠着点。
所以,他得先把“和平”这顶高帽子抢过来戴在自己头上。于是,三封电报雪片似的飞向延安,字里行间那叫一个情真意切,说什么“共商国是”,仿佛天下苍生就系于二人之手。
其实呢,他那算盘打得噼啪响。他笃定毛泽东不敢来。一个在山沟沟里闹革命的,哪见过重庆这种大场面?再说了,就凭手里那点“小米加步枪”,真敢踏进他蒋某人的地盘?他私下里跟陈布雷讲:“他要是不来,事情就好办了。”
只要毛泽东拒绝,那“破坏和平”的黑锅就得共产党来背。到那时,他再出兵“剿匪”,不就名正言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哪成想,人家还真就来了。消息传到正在庐山避暑的蒋介石耳朵里,他整个人都懵了,据说端着的茶杯都晃了半天。他连夜飞回重庆,连谈判的开场白都还没想好,只能临时让手下人熬夜赶一个草案出来。
这个临时抱佛脚赶出来的草案,藏着老蒋所有的心思。他跟心腹说,政治上可以大度一点,给共产党几个部长的位子,在报纸上宣传一下“国共合作”,面子上大家都好看。
但是,军事上,一寸都不能让。这才是他的底牌。
他提出的条件,说白了就三条:第一,共产党得承认国民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以后都得听中央的。第二,军队必须“国家化”,也就是把枪杆子交出来,由他来统一整编。第三,那些什么“解放区”、“边区政府”,通通取消,地方官由中央任命。
这哪是谈判,这简直就是招安。把共产党的枪杆子收了,地盘也端了,就剩下几个没有实权的空头衔,这跟当年袁世凯对付孙中山的伎俩,有什么区别?
毛泽东是什么人,一眼就看穿了这层窗户纸。谈判桌上,周恩来据理力争:军队可以缩编,但最少要保留48个师,底线是20个;解放区的政权是人民的选择,必须承认。
老蒋一听就炸了毛,在会议室里拍着桌子喊:“军队是国家的,哪有讨价还价的道理?最多12个师,一个都不能多!”他心里清楚,共产党当时号称百万大军,缩编到12个师,等于自废武功。
双方为了这个数字,吵得不可开交。国民党代表指责共产党“拥兵自重,意图割据”,我方代表则反驳:“我们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凭什么只给这么点编制?”
解放区的问题更是死结。老蒋说:“一个国家哪能有两个政府?”毛泽东就让周恩来把解放区的地图摊开,指着上面说:“这些地方,可都是我们一枪一弹,用鲜血换来的,能说不要就不要?”
谈判,就这么僵住了。
老蒋的耐心,早就被磨得一干二净。他背地里骂娘,在日记里更是把对毛泽东的厌恶写得明明白白,说他“冥顽不灵”、“野心毕露”,甚至写下“如此跋扈,非除不可”的狠话。
杀心,是动过的。侍从室的人都看得出来,那段时间,委员长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半夜,他一个人对着地图发呆,手指在重庆的位置上敲了又敲。
可他不敢。美国大使赫尔利早就撂下话:“毛先生如果在重庆出了意外,美国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理。”后来马歇尔来华调停,话说得更直白:“如果和平协议签不成,美国的军事援助就得暂停。”那些堆在印度港口的美式装备,可都是他准备打内战的本钱。
北边的苏联也不是善茬。斯大林通过大使传话,国共要是打起来,苏联在东北的那些利益,就得重新谈谈了。老蒋刚刚派人去接收东北,哪敢得罪这位北极熊?
更重要的,是他骨子里的那份傲慢。他压根就没把共产党放在眼里。在他看来,那不过是一群“山沟里的农民武装”,装备差,没见过世面。就算放毛泽东回去,又能翻起多大的浪?他跟何应钦私下里讲:“让他回去,最多也就是多几个土匪窝子。”
他根本没预料到,这支他眼里的“土共”,在回到自己的根据地后,能爆发出多么惊人的能量。
所以说,老蒋放走毛泽东,从来不是什么心慈手软,更不是什么政治智慧。他只是一个精明的赌徒,想借着“和平谈判”的幌子,为自己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顺便把破坏和平的罪名甩给对方,同时稳住美苏两个“裁判”。
他算错了一点:他以为自己面对的是一只可以随意拿捏的猫,却没看清那是一头真正的猛虎。
仅仅一年后,内战全面爆发。三年后,三大战役打完,南京总统府的旗子换了颜色。等蒋介石败退到台湾岛上,在日记里反思失败原因时,他骂了美国人,骂了手下的将领,却不知道有没有在某个深夜里,回想起1945年那个秋天,他亲手放走的那个人,是如何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的。
说到底,历史的走向,往往就决定于那么一两个关键时刻的判断。蒋介石不是输在军事上,而是输在了他的傲慢和短视上。他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看到人心的向背和历史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