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敌人,不是日本也非美国,而是裹着漂亮外衣的“自己人”
机密文件随手交给保洁员,涉密项目在客厅闲谈,核潜艇数据在黑客面前门户洞开——当国家秘密从内部被撕开裂口,再坚固的国防长城也难免摇摇欲坠。
这些看似低级的疏忽,背后却是更加隐秘且危险的渗透。
近期,俄罗斯和美国接连曝出机密信息泄露事件,这些攻击的对象正是全球最为严密的军事基地。
俄方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服务器被攻破,北风之神级核潜艇的作战记录、舱室分布图等核心机密瞬间暴露给了乌克兰情报部门。
这一切竟然发生在普京亲自出席潜艇服役仪式后的11天。
与此同时,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布利斯堡军事基地也发生了类似的泄密事件,一名美军士兵试图将M1A2主战坦克的机密数据交给俄罗斯,只为换取美国公民身份。
全球两大军事强国的核心机密遭遇泄露,令人深思:国家安全的真正威胁,往往来自内部,而非外敌。
这一系列案件不仅揭示了间谍活动的冰山一角,还暴露出国家安全防线中的微小裂痕。
间谍活动常常通过精心策划来渗透国家机密,目标直指那些手握核心机密的精英人才。
在2013年至2021年间,中国军工集团的一名涉密人员侯某某,在美国访学期间被美国情报机构“雅各布”策反,向其提供了多达11份涉密文件。
这些文件中包含了各种军事装备的性能参数,严重威胁了国家安全。
令人痛心的是,侯某某在有机会摆脱控制时依然选择继续向美国情报人员传递机密。
但更为致命的危险,或许并不只是这种精心策划的间谍行为。
保密意识的松懈,许多泄密事件源自疏忽与无知。
比如,今年8月6日,国家保密局通报的几起案件中,某事业单位的秘书将3本秘密级资料直接交给保洁员,最终这些资料流入了废品收购站。
另一起案件中,一名工程师在地铁口休息时遗失了机密文件,导致重要数据永久丢失。
这些看似简单的失误,背后却揭示出单位对编外人员的管理漏洞和对保密教育的疏忽。
技术发展同样为国家机密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
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泄密的风险更加复杂化。
2025年7月,某科研机构的一名研究员,在撰写报告时,将核心数据输入AI软件,导致涉密信息泄露。
而另一例中,某商铺的智能摄像头因使用出厂默认密码,被境外黑客控制,偷拍了港口的动态信息。
此外,一名技术人员在工作电脑上登录个人社交账号,结果使电脑感染木马,定期向境外传输机密数据。
这些技术漏洞为境外间谍提供了便捷的窃密通道,且难以察觉。
面对不断变化的间谍活动和技术攻击,中国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国家安全防线。
传统的“防外防敌”已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安全威胁。
现代战争是信息战,国家安全的守护不仅仅依赖物理防御,更要在每个环节上织密防线。
个人的保密意识,是防止间谍活动渗透的首道防线。
俄罗斯和美国的泄密事件已表明,所谓“防御外敌”往往忽略了内部的漏洞。
中国也应当从这些警示中吸取教训,强化对涉密人员的管理,完善技术防护体系,加强跨部门的合作。
尤其在面对年轻精英群体时,国家安全工作更要避免因价值观的疏忽而产生软弱防线,避免让“内鬼”披上光鲜的外衣,悄然背叛。
从俄罗斯的核潜艇泄密到美国的军事基地机密被曝光,这些事件的背后,是国家安全防线在一次次被内部撕开裂口的隐患。
而要守护好国家的长城,首先要做的,就是警惕那些披着“漂亮外衣”的“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