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梁山县小路口镇31位烈士英名录,他是对越反击战中最后的烈士

发布日期:2025-08-25 02:20 点击次数:168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邓庄村的老槐树下,几个老汉蹲着抽旱烟,烟锅子里的火星忽明忽暗。

有人突然问起王玉如埋在哪,没人搭腔。

这个1918年出生的庄稼汉,1939年带着队伍出去打仗,再也没回来。

档案上就一行字:"作战失踪,下落不明。"连张像样的照片都没留下,更别提什么墓碑。村里老人说那时候丢个人跟丢只鸡差不多,谁还记得清?

梁山县小路口镇这地方不大,13个村子却出了31位烈士。最早的牺牲在抗日战争,最晚的倒在老山前线。邓庄一个村就占了6个,董集和张那里各4个,李楼3个,其他村子零零散散。这些名字写在纸上轻飘飘的,可搁在谁心里都沉甸甸的。

李春亮是李楼村的,1921年生人。1951年从朝鲜战场寄回来最后一封信,说仗打完了就回家。后来音讯全无,村里人还等着他回来娶媳妇呢。等来等去,等到的是一纸烈士证明,人埋在朝鲜了。他侄子今年六十多岁,提起这事眼圈还发红,说小时候常听老人念叨,春亮那孩子打小就机灵,要不是打仗,现在也该儿孙满堂了。

张那里村的张清杰算是运气好的,1950年牺牲后好歹埋在了县里的烈士陵园。每年清明,家里人还能去坟前烧点纸。比起那些连尸骨都找不着的,这已经算祖上积德了。村里老人说,那时候打仗跟割韭菜似的,一茬接一茬,今天还活蹦乱跳的小伙子,明天就剩个名字写在族谱上。

最让人唏嘘的是南董村的董玉香。1987年在老山前线踩了地雷,两条腿都没保住。这个26岁的侦察兵执行过41次任务,抓过俘虏,毙过敌人,最后躺在病床上三年多,连自己升了少校都不知道。1991年走的时候,村里老兵在他坟前摆了一篮子煮鸡蛋,说侦察兵最苦也最有胆。有人问这算不算英雄,旁边人接茬说英雄不英雄的,他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梁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档案室里,有些名字就孤零零地躺在纸上。张那里村的郭春云,1945年牺牲,葬在哪都没人知道。负责整理档案的小伙子说,那时候打仗打得乱,很多记录都不全。现在想找,跟大海捞针似的。

优抚政策说是覆盖了95%的烈属,可剩下那5%去哪说理去?村里会计翻着发黄的族谱直摇头,说有些烈士家里早就没人了,连个领抚恤金的都找不着。烈士陵园倒是修得挺气派,可来扫墓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年轻人觉得这都是老黄历了,还不如刷会儿短视频有意思。

有个外地来的记者问村里老人,这些烈士最让人难忘的是什么。老人磕了磕烟袋锅子,说难忘啥啊,就是些普通庄稼汉,要不是打仗,现在也该在村口下棋扯闲篇呢。他们那会儿哪懂什么大道理,就知道保家卫国是天经地义的事。

县里去年新修了几块纪念碑,把烈士的名字都刻了上去。可石碑会风化,老人会去世,再过些年,谁还记得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有人提议把族谱数字化,给无墓的烈士立衣冠冢,让学校的孩子多了解这些事。想法挺好,可具体咋整,还得从长计议。

老槐树下的闲汉们还在唠嗑,说要是这些烈士能回来,最想看的准是村口这棵老树。这树可有些年头了,比村里最老的老人岁数都大。树荫底下,一代代人来了又走,只有它记得住那些远去的故事。

本文就是要传达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没有一点儿不好的引导想法。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