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在北京举行。当毛主席翻阅授衔名单时,突然问道:“‘军中吕布’为何不在名单上?”这位被毛主席称为“军中吕布”的,正是战斗英雄吕俊生。他曾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却在授衔时悄然隐退,回到家乡种地。
吕俊生1907年出生于河北邢台前青峪村,家境贫寒。他从小身材高大,饭量惊人,13岁便外出谋生,做过修鞋学徒、煤窑工人,尝尽人间疾苦。1937年,日军入侵华北,吕俊生毅然加入八路军129师,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38年,在山东夏津战斗中,吕俊生一战成名。面对日军的包围,他手持大刀,一人砍倒27名鬼子,从此“军中吕布”的名号不胫而走。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他智取日军碉堡,带领连队屡建奇功,被评为“英雄连长”。
然而,多年的战斗让吕俊生伤痕累累。1942年,他被调往武工队开展地方工作,但仍坚持战斗。1943年,在平乡战斗中,他独自击杀4名日军;1945年,在临清战斗中,他用红缨枪活捉8名敌人。
1949年开国大典,吕俊生作为战斗英雄代表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接见他时,亲切地称他为“军中吕布”。但和平年代到来后,吕俊生却选择急流勇退。1952年,他主动申请退伍,回到家乡务农。
回到村里的吕俊生,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他带领乡亲们修水渠、建水库,用自己的军功章教育下一代。县里多次提出要给他安排更好的住处和生活补助,都被他婉拒:“我现在吃得饱、穿得暖,挺好的。国家还不富裕,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吧。”
1970年11月22日,吕俊生因病去世,享年64岁。他的一生,从贫苦农民到战斗英雄,再到普通农民,始终保持着朴实无华的本色。他的故事,正如他家乡的太行山一样,巍峨挺拔,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