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顿经济研究院和华东理工大学一起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城市GDP百强榜。这时候看这份榜单挺有意义的,国家的经济正处在从比规模到比质量的关键转型期。
从整体看,现在的区域经济有点意思,一边是分化在加快,一边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也没停。而且,创新这个东西,越来越成了城市之间比高低的核心了。
先看头部城市,那些GDP万亿级的城市队伍还在稳稳扩大。上海、北京、深圳这三个,上半年GDP都突破了2万亿元。广州也不错,跨过了1.5万亿元的坎儿。
这些头部城市能站得稳,靠的是科技、金融和高端制造这三个轮子一起转。就拿深圳来说,科技企业一抓一大把,金融机构也扎堆,高端制造更是强项。你会发现,创新生态好的城市,经济扛风险的能力就强,就像身子骨壮的人,不容易生病一样。
再看新一线城市,它们的增长势头很猛。成都上半年增速8.57%,重庆更高,达到11.5%,杭州也不甘示弱。杭州的数字经济真是没的说,在全国都是领头羊,不管是电商还是互联网服务,都做得风生水起。
重庆走的是汽车加电子信息的产业集群路子,汽车厂一家接一家,电子信息企业也聚在一起,互相带动着发展。西安、绍兴、常州这几个城市,增速也都超过了6%,它们要么靠产业升级,要么靠特色产业,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节奏。
中西部城市这次也有不少惊喜,呼和浩特、兰州、滁州第一次闯进了百强榜的中上游。兰州的表现特别突出,增速11.38%,这背后“东数西算”工程帮了大忙,数据中心建起来了,相关的产业也跟着发展起来。
这些城市能起来,一方面是基础设施慢慢完善了,产业链配套也跟上了;另一方面是把自己的区位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比如滁州,靠着靠近长三角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不少企业落户。
三四线城市里,荆州让人眼前一亮,增速14.78%,第一次进入百强榜。阜阳、宁德也有自己的道道,阜阳搞现代农业和物流,宁德靠新能源产业,都做出了特色。
这说明地方政策和产业布局配合得好,就能有大发展。这些城市以前可能发展有点吃力,现在找准了路子,慢慢从求规模转向求质量了。
不过,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就没轻松了,唐山、东营这些城市增速慢了下来。一方面市场需求变了,另一方面老的产业基础要改也不容易。
它们现在都在想办法,一边让旧的动能慢慢转换,一边培育新的增长极。这个过程肯定不容易,就像人换工作一样,总要适应一阵子。
从区域经济格局来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还是领先。南京排在第6位,它的71.52指标,其实是综合了经济质量、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评分,说明南京发展很均衡。
长沙超过了西安,靠的是“智造+智创”,制造业和创新都抓得紧。西安科教资源很牛,但民营经济这块还得加把劲。合肥的量子产业在全球都有名,很有希望成为中部的创新中心。
郑州航空港区的物流优势越来越明显,国内外的货物在这里中转,带活了不少产业。贵阳的大数据产业也成了西部的一个增长极,吸引了很多相关企业。
国家城市经济转型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从比规模到比质量;二是区域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而且到处都有亮点;三是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发展会越来越顺;四是大家都开始走特色发展的路子,不再一窝蜂地搞一样的东西。
未来,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这些产业会带来很多机会。评价一个城市好不好,也会越来越看重质量。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每个城市都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
城市发展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于一开始跑多快,而在于能不能找准方向,一直稳步前进。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事,也都有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