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00后女孩敬霍去病,点燃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2025-08-31 13:06 点击次数:173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你知道吗?一个15岁的初中生女孩,因为一封手写信,突然火遍了全网,连央视都为她点赞。她叫小袁,来自广西柳州,暑假特意坐飞机去陕西,只为了做一件事。到霍去病墓前,送一封自己亲笔写的千字长信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故事戳中了无数人的心,还引发了一场关于年轻人该追什么星的大讨论 。

在飞往陕西的航班上,小袁拿出纸笔,花了大约40分钟,一口气写满了对霍去病的崇敬与思念 。她写道:“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两千多年的光阴转瞬即逝。不知您在那边是否安好?可曾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封信的语言真挚而流畅,完全不像一个15岁孩子的手笔。

小袁是柳州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初三学生 。她从初一历史课上了解到霍去病的事迹后,就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崇拜 。她喜欢读《史记》、《汉书》这样的历史典籍 ,课余时间总爱沉浸在历史故事里。 。

对她来说,霍去病不只是书本上的一个名字,更是她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 。他那种敢于面对挑战、坚持不懈的品质,一直激励着她努力拼搏 。

真正站在霍去病墓前的那一刻,小袁却犹豫了。现场有一个旅行团,她突然感到一种“近乡情怯”的敬畏 。后来她形容那种感觉就像“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见到兄长时的隐忍,很思念,在兄长面前却又强撑” 。

这感人的一幕被咸阳当地的自媒体“府志君”捕捉并传播开来,随后引起了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的广泛关注 。“15岁女孩不远千里来到霍去病将军墓前,一封长信写尽少年崇拜”的报道迅速传遍网络 。

面对突然的走红,小袁却显得十分谦逊。她强调:“大家的点赞不是给我的,是给霍将军的,是对英雄的认可。” 她希望借着这份关注,让更多人了解霍去病的英雄事迹,关注茂陵博物馆,感受历史的传承 。她还期待着以优异的成绩再次去拜见霍将军 。

小袁的语文老师韦兰朵对学生的举动既欣慰又骄傲。她透露小袁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平日里就表现出对历史和写作的热爱,经常主动分享自己的文章 。去陕西前,小袁就曾给她看过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描绘了自己穿越到霍去病年代、见证他征战沙场的场景 。

韦老师感慨道:“如今能沉下心钻研历史、对英雄心怀敬畏的学生并不多见。” 她希望小袁能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带动更多学生主动了解历史、爱上历史,传承这份敬意与担当 。

柳州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韦丽认为,小袁同学信中展现的文才和家国情怀,与平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分不开。这样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是通过传统文化的浸润一点点渗透到孩子心中的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推崇历史英雄、科学家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物 。他们穿着汉服参观博物馆,在革命圣地打卡留念,在名人故居流连忘返 。某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78%的青少年更愿意崇拜历史英雄和当代楷模,而非娱乐明星 。

霍去病为什么能圈粉今天的年轻人?他是西汉著名军事家,17岁从军,六次出击匈奴,驰骋万里疆场,收复河西走廊 。虽然他年仅24岁就去世了,但他留下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展现了他优先国事、不计个人私利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历史学家陈梧桐评价霍去病是一名有勇有谋的战将,具有超乎寻常的英雄气概 。这位年轻将军的传奇经历和精神品质,与当下年轻人追求正能量、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高度契合 。在多元价值观碰撞的今天,霍去病代表的忠诚、勇敢和担当精神,为青少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坐标 。

茂陵博物馆副馆长魏乾涛观察到,近年来年轻游客明显增多,他们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会提前做功课,带着思考和问题前来参观,这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