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万,340辆车。
你掰着指头算算,一辆“吉利帝豪”新能源出租车,一万四千块。
这价钱,在成都,你甚至买不到一个带窗户的厕所。
但有人,就用这个价,把三百多辆曾经穿梭在成都街头的绿色精灵,打包带走了。
这事儿听着,是不是特像那种“朋友破产,含泪甩卖”的捡漏剧本?
你要真信了,那可就太年轻了。
故事得从成都市温江区那个巨大的停车场说起,几百辆绿色的出租车密密麻麻地停在那儿,车身上还挂着众和、锦城、长江这些成都人再熟悉不过的名字。
它们不是在排队等活儿,而是在等待被“发落”。
这些车,都是法院查封的资产,因为它们背后的老板们,欠了银行1.89个亿,还不上了。
可拍卖现场,比菜市场还热闹。
价格从不到一万的起拍价,一路狂飙,上百轮的加价,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抢什么古董宝贝。
最终,价格定格在一万四。
说实话,这价格买回去,你屁股还没坐热,就得琢磨着该把它送去哪个废铁回收站了。
为啥?
因为这批车都有个“死期”——2027年强制报废。
满打满算,也就一年多的寿命。
讲真,这玩意儿比我楼下超市打折的牛奶保质期都短,人家好歹还给我打个折呢。
那到底是谁在当这个“冤大头”?
第一个登场的买家,叫“萍乡市众拓再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听这名字,就透着一股子“变废为宝”的专业气息。
人家压根就没想过要开着这些车去宽窄巷子拉客,在他们眼里,这三百多辆即将报废的电动车,不是交通工具,是移动的矿山。
你以为人家图的是车壳子?
错。
人家图的是电池里那些比金子还精贵的玩意儿——锂、钴、镍。
把这些稀有金属拆解提炼出来,再把车身上那点钢啊铝啊的卖一卖,这笔账算下来,利润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高得多。
这是一场工业级的“刮骨疗毒”,人家赚的是信息差和技术差的钱,玩的是咱普通人看不懂的循环经济。
如果说萍乡老板的操作是专业对口、降维打击,那另一波买家的操作,就直接把这部商战片的魔幻指数拉满了。
成都市武侯出租汽车公司、成都市春雨出租汽车公司……对,你没看错,就是当初欠钱不还的“老赖”本尊,亲自下场,把自家被法院拖走的家当,又给拍了回来。
这手“我杀了我自己”的操作,简直可以写进商学院的教科书。
欠银行的巨额贷款还不上了,怎么办?
没事,让银行把车拖走拍卖。
然后自己再粉墨登场,用几百万的零头,就把维系公司命脉的车队和运营资格又给买了回来。
这么一来,巨额的债务被巧妙地“清零”了,而核心资产又回到了自己手里。
至于银行,拿回几百万总比一分钱没有强,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你看,这帮开出租车公司的老司机,开车的技术不知道咋样,玩资本运作的“财技”,绝对是米其林三星水准。
这340辆车的命运,其实就是整个传统出租车行业挣扎求存的缩影。
想当年,网约车还没出来的时候,“的哥”可是个挺有面的职业。
可现在呢?
被各种打车软件挤兑得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这次的拍卖,不过是这个行业在时代浪潮下,一次无奈又精明的自救罢了。
所以啊,这台大戏里,你觉得到底谁是傻子,谁又是挥舞镰刀的那个?
或者说,局中人个个都是人精,只有咱们这些看戏的,想得太简单了?
评论区聊聊,这盘大棋,你看懂了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