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阿富汗拒绝美军回归,巴基斯坦沙特核协防协议重塑中东安全新秩序

发布日期:2025-10-08 16:26 点击次数:56 你的位置:爱电竞 > 爱电竞介绍 >

故事的引线,并不是从枪炮声里冒出来的。2025年9月的一个周末,特朗普设想着把地缘政治的棋盘重新搅一搅,试图借阿富汗的军事基地和中东的老盟友,给中国侧翼制造压力。就在他以为旧棋谱还能再用一次时,72小时里,中国两个邻国几乎前后脚出了手:阿富汗对美军重返巴格拉姆说不,巴基斯坦与沙特签下带核保护条款的共同防御协议。这一南一北的两记“重拳”,打在美国的节奏上,更照出局势悄然倾斜的方向。起作用的,不是航母和编队,而是几年间水滴石穿的合作方式。

一南一北:不同手法,同一逻辑

阿富汗的选择是关门谢客。他们拒绝美军重返巴格拉姆基地,拒绝的不只是飞机跑道和军火库,更是曾经二十年的战后阴影。巴基斯坦和沙特则选择了正面搭桥:双方一纸《共同防御协议》,把“对沙特的攻击等同于对巴基斯坦的攻击”写进条款,且允许巴方在极端情况下动用核武器予以反击。一个是拒绝旧秩序的回潮,一个是主动构建新秩序的安全边界,看似各走各路,背后却都有一个共同前提——不能再把前途押在美国的承诺上。

巴格拉姆的过往与阿富汗的底气

如果把地图往中亚拉近一点,巴格拉姆的意义很清楚。美军曾在这里驻扎20年,跑道足以起降B-52,设施几乎是美国在中亚的情报中枢。特朗普最近又拿它说事,强调这个基地距离中国某些核设施“只需一小时航程”,想凭这一点重建对华压力。可塔利班临时政府的态度这次不再暧昧:阿富汗不准备再接纳任何外国军队;他们还警告,如果美军试图强行进入,阿富汗愿意再打二十年。

这不是单纯的逞强。过去的战事留下了沉重账本——五万多名平民丧生,四百多万难民流离。民意调查里,对美军继续驻扎的支持度滑到不足一成,连曾经靠美军生存的地方势力也不愿再上“反恐顺风车”。转折发生在另一套路径上:中国没有派兵,也没有空袭,但在经济重建上持续落子:2024年对阿富汗投资超过30亿美元,从铁路、电站到互联网,一步步把这个内陆国家拉向区域合作的轨道。中阿巴三方对话的机制在推进,阿富汗开始探索与中亚国家的多边协作,甚至讨论加入RCEP这类区域经济安排。随着中吉乌铁路的贯通与北极航道的开通,阿富汗曾经的“地理杠杆”被稀释——它不再是不可替代的通道,美国也就很难再用旧逻辑来撬动它。

从拒绝到设防:巴沙合约的风暴眼

阿富汗是把门关上,巴基斯坦和沙特则是把门口筑起城墙。两国签署的《共同防御协议》不仅把联防写成白纸黑字,还明确沙特受到攻击时,巴基斯坦可动用核力量回击,沙特则以真金白银背书——每年拿出50亿美元支援巴军,同时开放空军基地供巴基斯坦使用。等于是在海湾地区竖起一道新的安全屏障。

这种安排迅速撬动了中东的多米诺。以色列立刻按下与沙特关系正常化的暂停键,担心安全算计被重写。沙特与阿联酋随后采取减产策略,油价随之跳涨,能源这根“世界神经”被轻轻一拨,华盛顿的眉头自然紧了起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把话挑明:这会把中东推向核对抗的边缘。与强硬警告并行的,是军购结构的现实变化。沙特的军购近年加速“去美元化”,2024年从中国购买无人机、导弹等武器的金额占到了全年国防采购的45%。美国对沙特的军售额,则从2020年的120亿美元断崖式减少到2025年的32亿美元。卡塔尔、阿联酋也在降低对美军的单一依赖,更多地押宝区域内合作。

核保护条款不是口号。它更像一种“保险单”,与北约第五条相似,却由巴基斯坦这支拥有核武的穆斯林大国提供保障。沙特求的是确定性,巴基斯坦手里有核、有军队,也与中国产业和交通通道深度绑定,两边的算计相互适配。桥梁的另一端是经济:2025年中巴经济走廊货运量首次突破1500万吨,直接拉动巴基斯坦GDP增长约2.3%。当油气、航线和工业品流量都接到一条线时,安全承诺才不是空中楼阁。

老剧本与新棋盘:美国与中国方法的对照

“国无常强,兵无常势”,变的是局,不变的是要顺着势走。华盛顿习惯的做法是靠全球八百多个军事基地、年均几十起经济制裁以及代理人战争来维持影响力。这套方法曾经有效,但成本一路攀升,反噬也越来越明显。相反,北京这几年坚持的是另一条路: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区域自贸安排把关系织密——投资换信任,基建换稳定,规则换可预期性。到现在,参与“一带一路”的伙伴已经达到152个,亚投行成员国突破百国,贸易便利度随之上行。

这不是把地缘政治从地图上抹掉,而是把博弈从军事赛道转到供给、金融与互联互通的赛道上。中国在阿富汗的投资不附带驻军,反而把铁路、电站、互联网作为恢复社会功能的起点;在中东,则通过数字丝绸之路与能源合作稳住经济基本盘。更抽象的,是观念层面的递进——“亚洲安全观”强调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逻辑,已获得伊斯兰合作组织57个成员国支持。这种“叙事权”的变化,让地区国家看到另一种选择:不是拉去打一场不知所终的战争,而是拉去做能落地的项目。

错判与后果:特朗普团队的时代错位

特朗普团队把中国当成另一个苏联,试图用老三板:加关税、断芯片、封锁供应链来压制。结果并不理想。对华商品平均关税抬到25%,直接效果是推升了美国通胀;芯片限制绊不住新能源产业链的扩张,中国新能源车的全球市占率从4%蹿升到38%。当美国想在阿富汗和中东制造双向夹击时,现实却在其他地方悄然重排——供应链、港口、铁路与能源定价正成为新的权力节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阿富汗不再稀罕巴格拉姆的“再就业”:中吉乌铁路一旦贯通,北极航道一旦成熟,原本要靠“地理之锁”才能攥住的命脉,转眼变得可被替代。美国再把基地当作万能钥匙,就会发现锁芯已经换了。

细部里的大势:地区选择的集体转向

东南亚与中亚提供了额外注脚。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多次拒绝参加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却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与中国越走越深。哈萨克斯坦宣布退出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将重心投向与中国的合作机制。金砖合作持续扩容,新开发银行的贷款规模突破380亿美元,南方国家在金融与结算层面搭建自己的“备份系统”。当一批国家在制度、资金与基础设施上形成“互保”,对单一强权的依赖自然下降。

中东的板块同样移动。沙特与阿联酋的限产引发油价上冲,逼迫全球定价者重估风险溢价;以色列暂停与沙特的正常化进程,说明安全逻辑变化对政治安排的外溢效应。沙特军购“去美元化”与美国军售额下滑的剪刀差,映射的是信任度的变化曲线——它的斜率往往先出现在账本上,再体现在政策上。

阿富汗的拒绝,是记忆与利益的合谋

把叙事拉回到喀布尔这片高地。阿富汗今天的态度,既有对创伤历史的直面,也有对现实利益的计算。二十年战争留下的代价,使“再战二十年”的誓言不再像口号,而像防止重蹈覆辙的底线。民意对美军支持率不足一成,意味着任何试图重新引入外军的政治势力都难以自圆其说。反过来,30多亿美元的投资、可见的电站与铁路、互联网的延展,为“发展替代战争”提供了可供触摸的证据。中阿巴三方机制的顺畅运行,以及加入RCEP的可行性探索,让阿富汗第一次能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区域节点,而不是前线的战壕。

沙特与巴基斯坦的合唱,是算账的结果

再看利雅得与伊斯兰堡。沙特需要一个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核保护伞”的伙伴,巴基斯坦不仅有核,有训练有素的军队,还有与中国深度耦合的产业链和交通廊道;作为回报,沙特每年投入50亿美元,并开放基地。这是把安全与经济捆绑出售的典型案例:一手给护城河,一手给运河权。当中巴经济走廊的运量在2025年首次跨过1500万吨门槛并带动2.3%的GDP增幅时,沙特买到的不是纸面承诺,而是一个真实运转的走廊与一支可信赖的武装力量。

制度小科普:核保护、联防与经济走廊

所谓“核保护条款”,是指在共同防御框架下,由一方承诺在对方遭受存在性打击时动用核威慑或核反击的权力,这在北约内部多见,但在伊斯兰世界由巴基斯坦承担主导则属新颖。联防协议与传统军事同盟相近,但更强调双边量身定制的威慑表达。至于经济走廊,它是把港口、铁路、公路、管道与产业园区打包的综合体,既是货运通道,也是投资通道,更是安全通道——因为可见的繁荣会提高破坏的成本,形成“负向威慑”。

美国的应对失速与叙事的边缘化

华盛顿并非无所作为,但“反应不过来”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对外,它维持制裁与军事基地网络;对内,它承受通胀与产业外迁的双重压力。对中国的围堵没有带来预期收益,却加速了周边国家的“另择其途”。当阿富汗拒绝基地、巴沙构筑核保护,东盟谨慎“逆风航行”、中亚国家调整安全绑定,传统的美国话语不再具备唯一解释权。中东的剧本,不再是由华盛顿独自撰写。

比较的意义:硬实力的影子与软连接的力量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一南一北的“合唱”,用两种手法阐释了同一种逻辑:硬实力不是消失了,但正在被“软连接”重塑。铁路与关税、货运与结算、走廊与油价、军购与货币,这些看似非军事的变量,正在为安全秩序“注脚”。正因如此,中国没有高调的军事联盟,却能凭数字丝绸之路和能源协作稳住中东经济的底盘;没有强迫,也不干预,但用规则、项目与市场,慢慢改变了参与者的风险认知。这正应了兵家之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尾声:72小时是雷声,伏笔在更早处

回看那72小时:阿富汗把门关上,是对旧日创痛的清算;巴基斯坦拉着沙特设防,是对未来可预期性的投资。特朗普终于意识到,试图把中国当苏联来打的老法子,换来的只是对美经济的掣肘——关税抬到25%带来的是通胀,芯片限制挡不住新能源汽车的市占从4%跳到38%。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动作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多年“润物细无声”的铺垫开花。等到美国回头,发现自己不再是唯一的叙事者。

世界的重心在移动,有时不是地震般轰鸣,而是轨道一点点改道。72小时只是雷声,真正的雷电在电磁层里早已积蓄。棋局未必有人“出手”,但有人把棋盘换了面。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